在最近的一次访华活动中,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做出了两个重要承诺,这让人对中俄能源合作充满期待。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年底前,“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将全面启动,并达到最大输气量,为中俄合作再创历史新高。
诺瓦克的承诺是否可信?让我们深入看看。
在最近的访华期间,诺瓦克提出了两项重大计划,涉及中俄天然气项目。第一个计划是与中国共同建设新的天然气供应路线,特别是通过远东和蒙古的能源路线。俄方已经在积极开采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计划将这些资源用于新线路的建设。这个计划就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这个项目已经被搁置了多年,但现在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推进。俄罗斯方面的积极投入意味着,未来中国将能通过这一新线路获得更多、更优惠的能源供应。
诺瓦克的第二个承诺是,在今年年底之前,确保“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达到最大输气能力。这意味着,三个月后,管道将实现38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量,全面投入运营。这条直接连通中俄的管道不经过第三方国家,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好消息,能够确保能源的安全和稳定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承诺并非空洞的口号。自2014年中俄签署协议以来,“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的建设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项目。尽管原定2025年才能达到最大输气量,但管道已经提前一年于2024年实现了满负荷运行。这一进展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强劲,还得益于中俄之间逐渐深化的战略互信。在全球能源供应链日益动荡的大背景下,管道项目的推进反而加速了。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2025年7月,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量创下新纪录,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4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1%。而这一增量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而非液化天然气(LNG)。这意味着中俄之间的能源运输方式已从“船运为主”转变为以管道为主,这为两国的能源合作带来了更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此外,普京在9月的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了三项关于天然气管道的重磅协议。这些协议不仅是“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升级版,也为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规划了更清晰的蓝图。
其中,第一份协议将“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的年最大输气量从380亿立方米提升至440亿立方米。这一增量不仅优化了现有基础设施,也反映了中俄双方在能源互信上的深化。
第二份协议则涉及远东天然气管道的扩容,将输气量从100亿立方米提升至120亿立方米。这个扩容项目建设条件成熟,且成本低,速度快,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不仅是推动远东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对中国东北地区能源供应的有力保障。
第三份协议,焦点则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这个管道将经过蒙古,预计年输气能力高达500亿立方米。蒙古的态度从保留转为积极支持,这意味着项目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未来,从单一管道到多条管道并行,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亚洲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之一,也是一个长期稳定的采购市场,这使得中国成为俄罗斯最核心的合作伙伴。
对中国来说,管道天然气有着明显的优势:运输成本低、供应稳定、受天气和航运的影响小,尤其在应对极端气候或突发事件时,管道天然气的战略价值更加不可替代。相比灵活性较高的LNG,管道天然气更像是基础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能源合作,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包括天然气压缩设备、管道建设、项目融资等领域。两国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加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协作机制,这为未来更多跨境能源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合作中存在风险,但当前的局势下,中俄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无疑充满了潜力。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能源合作的未来,值得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