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大名人”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把他们放在一起对比,别有一番趣味。
在淮海战役中,他们都是国军的高级指挥官,是老蒋的重要干将,最后的结局却是两人都被活捉成了战俘。
第一个是杜聿明,他曾是国军的陆军中将,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同时还是国防部前进指挥部主任,是国军在淮海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的名气很大,连毛泽东都亲自写广播稿,呼吁他投降。但杜聿明誓言不投降,直到1949年1月10日,在淮北的陈官庄试图突围时被捕。在被送往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杜聿明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他开始认真学习《论持久战》,并且写下了超过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努力改造自我。他甚至将学习资料寄给老蒋,希望他也能阅读。杜聿明的表现得到了改造者的认可,1959年,他成为首批获特赦的战犯之一,随后安排了体面的工作,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真的是命运多变,谁也无法预见他会有这样的转变。
另一个人物是黄维,国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的兵团是从华中剿总调往淮海战场的,装备了全部美械,实力强大,是国军的王牌部队,气势如猛虎下山。然而,在淮北双堆集的激战中,这支部队被全歼。黄维也在1948年12月15日被捕。他和杜聿明一样,是在1949年春节前被抓的“大鱼”。但是,黄维的命运与杜聿明大不相同。他是个极为愚忠的人,始终坚持认为老蒋是他的“校长”,从不敢批评他。黄维性格固执,像军人中的学者梁漱溟一样,始终不愿接受规定的书籍,反而一心研究所谓的“永动机”,直到1975年,才被列入最后一批特赦名单。那时,黄维已经71岁,依然是一条“老鱼”在水中游弋。
杜聿明去世于1981年,享年77岁;黄维则于1989年去世,享年85岁。他们的长寿或许与他们长期专注某一事物的态度有关。把这两位人物放在一起对比,真是充满了有趣的思考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