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凤一龙,并肩走在蜀道上。可惜才到半路,凤雏庞统就陨落在山坡之东。风随雨走,雨随风来。到汉朝隆兴时期,蜀道终于贯通,但那时能留下名声的,唯有卧龙诸葛亮。
很多人都听过那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说的就是庞统。两人是好友,后世常被并称。但如果仔细比较,他们的成就却天差地别。诸葛亮的功绩显赫,而庞统的政绩和影响几乎少得可怜。那这是因为庞统名不副实,还是另有原因呢? “三顾茅庐”的背后 三国演义里写的“三顾茅庐”,常被当作君臣相知、贤才报国的佳话。但如果剥开这层温情的外衣,就会发现背后是冷冰冰的利益博弈。 诸葛亮出山,其实是荆州世家大族对刘备的一种“投资”。 当时,刘备的死敌曹操在中原权势滔天,却因杀害孔子后人孔融,引发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本来这些世家大族一度想劝刘表投靠曹操,但这件事后,他们立场大转变,开始考虑支持刘备。 这种支持是有步骤的: 第一步,派出徐庶来试探。徐庶是寒门出身,还背着案底,风险可控,就像是丢出去的一颗“试水石子”。 第二步,引出徐庶的好友——诸葛亮。诸葛亮虽是世家子弟,但家族早已没落,地位尴尬:比寒门高一点,却比本地豪族低一头。 第三步,才轮到庞统登场。相比之下,庞统才是真正的重量级选手,是荆州士族压轴的“核心筹码”。 但问题是,等庞统来了,刘备集团的“股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就像一家公司,早期买入的股东只花一元,收益巨大;后来想加入的,得花十元甚至更多,而庞统就是那个“高位接盘”的人。 庞统的失衡 庞统不是一般人。他年轻时就被名士司马徽评价为“南州之冠”,也就是南方第一才子。这样的赞誉,远比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要更有分量。 所以,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待在诸葛亮之下?这种心态,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刘备入蜀与庞统的机遇 公元212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蜀抗敌。奇怪的是,这次行动中,刘备并没有带上关羽、张飞这些老将,也没带诸葛亮,而是带了新降将黄忠、魏延,还有刚刚入伙不久的庞统。很明显,这是刘备在平衡势力、提拔新人的安排。 庞统迎来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极其冒进的道路。 刚入蜀时,刘璋亲自来迎接刘备。庞统立刻提出鸿门宴之计,要刘备趁机拿下刘璋。看似一劳永逸,但风险极大: - 如果失败,刘备立刻树敌; - 如果成功,也难以稳定局势,因为刘备的名声会彻底崩塌,本地豪强更不会心甘情愿跟随一个“不择手段”的领袖。 刘备深知其中利害,果断拒绝。 三策与庞统之死 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庞统又提出上中下三策: - 上策:奇兵直袭成都,速战速决。这几乎是赌博,一旦暴露,全军覆没。 - 中策:先杀掉刘璋派来监视的将领杨怀、高沛,夺取涪城,再逐步南下。相比上策稳一点,但依旧高风险,因为刘备没有后方支撑。 - 下策:退回白帝城,守住要道,等待荆州援军,这是最保险的选择。 刘备最终采纳了中策,但果然在进攻过程中久攻不下。庞统心急如焚,亲自督战,结果在洛城被乱箭射死。 总结 庞统的结局,让人唏嘘。 如果说诸葛亮是冷静稳健的战略家,那么庞统就是过于激进的冒险家。他的确才华横溢,但因为心态与时机不佳,最终未能施展抱负。正如那句老话:做人做事,切莫太急。 这就是凤雏庞统,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