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韩非子在书中首次提到“兔死狗烹”这个典故后,历朝历代但凡有功勋卓著的大臣被君主处死,往往都会被后人归结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然而,若仔细回看,这些功臣在世时往往也存在贪赃枉法、肆意妄为之举,并非全是无辜受害。其实,君主开创基业时,法令宽松,军将纵横,而等天下渐稳,治理国家自然要依靠法度。如果功臣们依旧骄横自恃,不顾时代变迁,君主又怎能为他们的私心废掉法纪呢?
孔子曾说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许多名将功臣正是这样:若君主过于宠信,他们就会恃功傲慢;若稍有疏远,他们又心怀怨恨,甚至生出不轨之心。朱亮祖如此,胡惟庸如此,而蓝玉,更是典型代表。
---
少年从军,逐渐崭露头角
蓝玉,安徽定远人。14岁时便跟随红巾军参战。他的姐夫常遇春是明初名将,也是将他带入军伍的引路人。一次采石矶之战中,红巾军起初失利,常遇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蓝玉虽是初出茅庐,却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展现出非凡勇气,被常遇春和朱元璋逐渐注意。
起初,蓝玉只是凭借关系进入大都督府,算是后备人选。但他并未因背景而碌碌无为,反而在随军作战中屡立战功。尤其在征伐四川明夏政权时,他凭借夜袭绵州、打败丁世珍的突出表现,成功从“关系户”转变为真正的先锋大将。朱元璋慧眼识才,也正因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明军才不断涌现出新的人才。
在北伐蒙古时,蓝玉被任为徐达的先锋。他冒着箭雨冲锋陷阵,一战便俘获北元国公贴里密赤和大批官员,威名远播。随后在西番之战中,他更是俘斩数万敌军,拓展了大明西部疆土,因功受封永昌侯,还获赐免死铁券,成为朱元璋眼中的新宠。
---
战功赫赫,却渐生骄恣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稳固,蓝玉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云南战役中,他提出速战奇袭的战术,连下数城,打击了元廷残余势力,功劳巨大。朱元璋不仅追加他的俸禄,还让女儿下嫁蜀王朱椿,可见对他的器重。
1388年,蓝玉迎来事业巅峰,率15万大军北征,在捕鱼儿海重创北元,俘虏七万余人,几乎动摇了北元政权根基。他的威望因此达到顶点。然而,这场胜利也放大了蓝玉本性中的贪欲与狂妄。返程途中,他竟污辱北元王妃,纵兵殴杀守关将士,这些行为已触犯君王忌讳。朱元璋虽震怒,但仍因其功勋与与太子朱标的关系,选择忍让,甚至加封为凉国公。
可惜,蓝玉未能自知。他不但大肆收养义子,借势敛财、霸占民女,还秘密走私盐、马,勾结官员贪污卖官,作风嚣张。对朱元璋,他口出怨言,对同僚更是轻慢无礼。短短几年,已积下无数罪行。
---
权力巅峰,走向覆灭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失去最大倚靠,性情大变。他开始对功臣宿将严加打压。此时蓝玉的依仗不复存在,他自己却深陷权力与利益关系网,想抽身已不可能。
不久,蓝玉案爆发。朝廷搜出其家中兵器盔甲,又有部将供认其谋反意图。朱元璋借此掀起大清洗,牵连甚广:一公、十三侯、二伯,及其家属部属共约一万五千人被处死,史称“蓝玉案”。蓝玉本人则被夷灭三族,结局悲惨。
---
总结
蓝玉从一名少年勇将,成长为明朝开国功臣,最终却因骄横贪婪、触怒君王而被灭族。他的结局既是个人性格缺陷所致,也是权力斗争下的必然结果。所谓“兔死狗烹”,在蓝玉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但若论因果,他并非全然无辜,许多恶行本就是自取其祸。正因如此,他的覆灭在史书中被视为“罪有应得”,而因牵连受害的无辜者,才更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