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去世,可以说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刘备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有问鼎天下的气势,但自从关羽殒命之后,蜀汉的国运便急转直下,最终走向被吞并的结局。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年刘封愿意出兵相救,关羽能得以保全,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其实,关羽的失败与刘封脱不了关系。关羽虽败走麦城,但他仍不服输,想以麦城为据点,等待刘封和刘备的援军,再次收复荆州。然而,刘封因心中记恨关羽当年反对他做太子,拒绝出兵相救,导致关羽孤立无援,最终被俘身亡。可以说,正是刘封“因私废公”的做法,让蜀汉损失了一位顶梁柱。那如果刘封真的出兵救援呢?大体上会出现三种可能的发展。
---
第一种局面:关羽活命,蜀汉实力得以保全
刘封手中掌握的兵力在五万左右,若果真全力支援关羽,以关羽的军事才能,哪怕不能大破吴军,也完全能扭转败局,至少保住麦城不失。这样一来,关羽和他麾下的大批文臣猛将都不会战死,他们将成为蜀汉日后重夺荆州的关键力量。
关羽活着,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效应:
- 孟达因担心被追责而背叛刘备的情况不会发生,上庸兵团得以保全;
- 刘封也不用背黑锅而被处死,蜀汉能保存更多兵力;
- 张飞因为关羽之死而过于急躁、被部下刺杀的情况也不会出现;
- 甚至黄忠也可能在后续战事中幸存,蜀汉的精英班底将大体完整。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集团虽一度失去荆州,但只要关羽不死,那些投靠东吴的荆州兵与世家大族多半会摇摆不定,不会全心为吴军卖命。一旦刘备亲率大军反攻,荆州极有可能重新归入刘备之手,而东吴则被迫退守江东。
---
第二种局面:蜀汉矛头转向东吴
经历东吴偷袭的耻辱,关羽必定会记恨在心,他的战略重心极可能由曹魏转向东吴。而刘备也会意识到,孙权并不可靠,要想安稳北伐,必须先解决东吴这个心腹大患。
就在此时,曹操去世,曹丕即位,自立为帝。曹丕在战略上多半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暂时不急于对蜀汉或东吴动手,这给了刘备集团极佳的机会。
蜀汉的陆战能力极强,东吴虽以水军见长,但关羽在荆州时也培养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当年他正是凭借这支水军击退曹军。若关羽率军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杀入江东腹地,东吴基本毫无还手之力。陆战本来就是他们的弱点,一旦长江屏障失守,灭吴几乎是早晚之事。
---
第三种局面:蜀汉全面北伐,逐鹿中原
当东吴被灭,蜀汉便能集中全部力量对付曹魏。历史上,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已经证明,蜀军在战场上并不逊色于魏军。若蜀汉吞并东吴,实力大增,那么等到曹丕去世、魏国权力交替之时,蜀汉就会迎来全面北伐的最佳时机。
此时,刘备、关羽、张飞等核心人物仍在,诸葛亮恐怕还无法掌握军权,只能继续专注于后勤与内政。等刘备去世时,他也会留下多位托孤重臣分权,以牵制诸葛亮。这样一来,诸葛亮或许会选择功成身退,安享晚年,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刘封当年出兵救援关羽,三国的局势很可能完全改写:
1. 关羽及蜀汉大量精英将士得以幸存,荆州也有机会重回刘备手中;
2. 刘备集团趁机灭掉东吴,实力急剧膨胀;
3. 最终,蜀汉北伐成功,击败曹魏,一统天下。
可以说,刘封的一念之差,不仅决定了关羽的生死,也深深影响了整个三国的走向。
(本文参考《三国演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