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的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谁实力更强,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渔民就在那里采药捕鱼,古籍《顺风相送》里也有明确记载。清朝时期,钓鱼岛被划归台湾府,地图上清清楚楚标示属中国。
但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把台湾连同附属岛屿一并“接收”,钓鱼岛就这样被划进日本的冲绳县。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根据《开罗宣言》,日本应归还所有从中国窃取的领土。但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和约》中将钓鱼岛与冲绳一起托管,1971年又把行政管理权交给日本,尽管主权问题从未解决。
日本一向喜欢用“历史依据”包装自家主张,可他们那套说辞在国际上站不住脚。1972年中日建交时,双方选择搁置争议。但日本却没安分。1996年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竟以钓鱼岛为基点划设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野心暴露无遗。
2010年,日本扣押一艘中国渔船的船长,引发外交风波。2012年,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日本政府顺势宣布“国有化”,激起中国强烈反应。
9月15日,中国海监船迅速进入相关海域巡航,正式启动维权行动。从此,中国不再是“抗议”,而是用行动来宣示主权。
日本方面则频频展开“宣传攻势”:从制作宣传片、向国际组织投书,到在联合国演讲,处处试图拉拢西方国家站队。但效果寥寥。法国明确表示不愿卷入,美国则模糊回应“不持立场”,谷歌地图甚至标注“中国钓鱼岛”。他们投入大量资源,却换来国际社会的冷淡和网民的嘲讽。
反观中国,自2012年起,通过组建海警力量、持续巡航、强化执法,一步步将钓鱼岛周边管控变为常态化。海警船定期编队进入海域,实时视频回传、广播警告,精准坐标记录……用实际行动筑牢主权。
2025年,中国海警继续加强存在,海警2302和2103船组在8月4日联合执法,明确广播驱离进入海域的日本船只。到了9月12日,新华社照常发布巡航消息,日本只记录、不回应。
而就在5月,一架日本民航机擅自进入中国领空,海警2302舰迅速雷达锁定,进入区域后仅5分钟内完成驱离。中国官方发布完整细节,日本外务省则保持沉默。
日本曾寄希望于国际声援,从2012年到2015年四处游说G7国家想在声明中写入对钓鱼岛主张的支持,却多次被否决,只剩“呼吁克制”的空话。连最亲密的美国,也从未真刀真枪地出手“协防”钓鱼岛。
2025年日本国防白皮书中对钓鱼岛的内容变得极其简略,不再像过去那样强硬。日本也不再主动在国际会议中提及,而是改用“非官方渠道”低调处理。这种转变,说到底,是因为日本看清了现实:中国的实力,已经不是他们可以忽视的了。
如今,中国GDP是日本的三倍,海军规模居世界第一。日本就算巡逻船多,也不敢在钓鱼岛硬碰硬。2025年,日本启用了MQ-9B无人机监控钓鱼岛周边,看似加强监视,实则是小心试探、避免正面冲突。
宣传打不动现实,中国的巡航才是最有力的回应。从最早的试水到现在的常态,巡航路线越来越固定、执法方式越来越规范、记录手段越来越先进。这种“脚下的行动”,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曾有幻想,以为可以用舆论、外交和盟友压制中国,结果发现不仅未能“遏华”,反而帮中国在国际上宣传了自己的主张。
2025年,中国外交部还主动公布钓鱼岛海域浮标图,进一步巩固主权。日本虽然提出抗议,却已不敢大张旗鼓,只能低调处理,明显底气不足。
从“高调主权”到“沉默应对”,日本的转变背后,是对实力差距的清醒认识。从“口头战”到“实地战”,中国稳扎稳打,掌握了主动权。
今天的钓鱼岛,已经不是谁喊得响就有理的时代了,而是谁实控谁有底气。中国用一艘艘巡航船,把地图上的主权变成现实。日本嘴上再说什么,也敌不过海警船的身影。现实告诉他们:靠别人撑腰,不如靠自己硬气。
总结一句话:钓鱼岛是中国的,喊得再多不如站得稳,中国主权,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