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天,气温异常寒冷,并出现了罕见的“树稼”现象。所谓“树稼”,也叫“雨水冰”,它是雾气在树枝上凝结成冰或霜的自然现象。如今,这种现象常见于东北松花江沿岸,被当地人称为“树挂”,非常美丽。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极度寒冷的天气,庄稼必定会遭受损害,因此古人将其视为不吉的预兆,甚至流传着“树稼,达官怕”的谚语。
当时,宁王李宪站在高台上,远眺着冰雪覆盖的世界,深深叹息:“树稼出现,必有达官显贵承受灾难,而这个人恐怕就是我吧。”没想到,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李宪在当年11月去世,享年63岁。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一生留下了三个谜团:曾经被立为太子却被废除,曾有机会重新登上储位却主动让位给了弟弟,作为废太子,他没有经历“废太子宿命论”的结局。那么,李宪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真的有能力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大唐帝国吗?
李宪的命运与大唐的动荡密切相关。684年,唐中宗李显被废,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那时,李旦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李宪和次子李捴。李宪聪慧过人,尤其在音乐和绘画上有卓越的天赋,从小便表现出皇家子弟的儒雅风范。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宪被立为太子,母亲刘氏被立为皇后。
然而,唐朝的政局动荡不安。690年,武则天强行登基,唐朝改为“武周”,李旦从皇帝降为皇储,李宪则从太子降为“寿春郡王”。接下来,李旦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李宪也成为了风雨飘摇的皇族一员。即便在这期间,李宪并未对政治产生强烈兴趣,反而注重家庭和个人生活。
唐隆元年(710年),李显去世,李旦和太平公主与韦皇后、安乐公主的矛盾激化,迎来了“唐隆政变”。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成功推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李旦二度登基。然而,在选定新太子时,李宪面临了巨大压力。朝中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李宪是嫡长子,应当继位;另一派认为李隆基为政变立下赫赫战功,理应继位。
在这关键时刻,李宪决定主动让位,他上奏给父亲李旦,表示自愿放弃储位。李旦被儿子的孝心打动,但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李宪的让步消除了宫中潜在的危机。然而,李宪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并没有完全远离权力中心。太平公主一度希望他能取代李隆基,但李宪依然保持了坚定的立场,拒绝参与任何政治斗争。
尽管李宪在晚年被贬离权力中心,但他依然享受着荣华富贵。李隆基对他的态度也一直十分亲近,兄弟间始终和睦相处。李宪去世后,李隆基悲痛欲绝,为他撰写了悼文,并追赠他“让皇帝”的称号。李宪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一位雄图大略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注重生活情趣、远离权力斗争的文人。
李宪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他并不像其他废太子那样走向悲剧,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享受了权力与生活的双重安宁。尽管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的选择却为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和无忧的晚年。
最后,对于李宪是否能改变大唐命运的问题,历史或许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李宪缺乏政治抱负和才能,他并不适合当皇帝。而唐玄宗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却有着出色的政治才能。因此,李宪即便登上皇位,大唐的命运恐怕也难以避免后来的动荡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