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日本马关春帆楼内春寒料峭。一位须发花白的清朝重臣端坐在谈判桌前,左眼蒙着渗血的纱布,却依然挺直腰板,不怒自威。这位正是时年72岁的李鸿章,此刻他正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中堂大人,何必固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把玩着手中的钢笔,嘴角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签了这份条约,您也好向贵国太后复命。 李鸿章缓缓抬起眼帘,沙哑的声音里透着不容侵犯的威严:老夫虽已年迈,但要让大清在谈判桌上低头,恐怕贵国的刀还不够快!话音未落,窗外隐约传来日本军舰的汽笛声,仿佛在炫耀着胜利者的威势。 当沾满印泥的手指最终按在《马关条约》上时,李鸿章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归国的航程中,他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海,心中翻涌着无尽的悔恨:当年若能听我之言先发制人,何至于今日受此奇耻大辱? 时光倒转至1823年,在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一个聪慧过人的男孩降生了。私塾先生常摸着幼年李鸿章的头赞叹:此子日后必成大器!果然,这个整日手不释卷的少年,二十出头便考中举人,在京城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才俊。 1847年的殿试考场上,李鸿章挥毫泼墨,终于金榜题名。当他身着官服踏入翰林院时,正值而立之年,胸中激荡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很快,太平天国的烽火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战场上,他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从曾国藩的幕僚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淮军统帅。 大人,洋人的铁甲舰又来了!属下建议立即购置新式火炮!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李鸿章敏锐地意识到:大刀长矛终究敌不过洋枪洋炮。他力排众议,创办江南制造局,引进西方军工技术。当北洋水师的旗帜在黄海飘扬时,这位东方俾斯麦的声望达到顶峰。 然而历史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1894年,日本舰队在黄海突然发难。当战报传来时,李鸿章正在书房挥毫,笔尖的墨汁滴落在自强二字上,晕开一片刺目的黑。更令他痛心的是,朝堂上那些曾经反对他扩军备战的官员,此刻竟纷纷指责他养寇自重。 马关谈判桌上,伊藤博文将条约文本推到他面前: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开放通商口岸。李鸿章握笔的手微微发抖,恍惚间仿佛看见福州船政学堂的年轻学子们期盼的目光。就在他即将落笔时,一个日本刺客的子弹突然射穿了他的面颊。 这一枪值一亿两。包扎着纱布的李鸿章苦笑着对日方代表说,不如再开两枪?最终,《马关条约》还是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条件签订了。离日前,他望着春帆楼外樱花纷飞,对随行官员叹道:此约一签,我辈皆成千古罪人矣。 回望李鸿章复杂的一生,他既是传统士大夫的典型,又是近代化的先驱;既想力挽狂澜,又难逃时代局限。正如他在临终前写下的: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隆。及至事败,乃知天下大势,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也。这段饱含血泪的自白,道尽了近代中国转型的阵痛与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