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5月,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因病暂时无法主持工作,军长朱德便顺理成章地接替了这一职务。
当时,红四军刚刚从江西转战福建,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各项工作也日益繁重。面对既要管理军队事务又要处理地方工作的双重压力,前委领导们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重新组建红四军的最高党组织——军委。这个在中共党史文献中被称作临时军委的机构,就此应运而生。
新上任的临时军委书记刘安恭,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1899年出生于四川永川(今属重庆)的革命者,19岁时获得官费留学德国的机会,在海外求学数年后回国加入川军。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已是起义部队中的重要一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又被派往苏联深造,归国后即被中央委以重任。
关于刘安恭赴任的细节,现存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他到来之前,红四军前委曾多次向中央请求派遣得力干部。据后来担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的傅柏翠回忆,他在红四军工作时,经常看到刘安恭的名字紧跟在朱德、毛泽东之后出现在重要文件上,足见其当时在军中的地位之重要。
这位年轻的将领确实不负众望。到任后,他先后担任临时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要职。在战友们的记忆中,他有两个鲜明特点:作战时总是冲锋在前,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同时又因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朱德曾回忆,在1929年南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活动上,刘安恭就预言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预见在两年后果然应验。
然而,这位海归将领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与扎根中国实际的朱德不同,刘安恭更倾向于照搬苏联的军事理论和管理模式。他主张的完全选举制度、轮流坐庄等做法,在当时红军的发展阶段显得过于理想化。更严重的是,他简单地将红四军干部分为拥护中央派和反对中央派,这种做法很快引发了内部矛盾。
1929年6月的白砂会议上,临时军委被撤销,刘安恭改任第二纵队队长。在随后的反会剿作战中,他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令人扼腕的是,同年10月在广东大埔的一次战斗中,这位年仅30岁的将领不幸牺牲。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作为红军中少有的兼具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的高级将领,刘安恭若能将其国际视野与中国革命实际更好结合,本可能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他的早逝,无疑是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