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寒冬的十一月二十五日,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人的陪同下,终于抵达了澶州南城。这座横跨黄河的军事重镇被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城,南城因远离前线而相对安全。
当宋真宗站在南城城楼上眺望时,只见黄河对岸的北城方向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这位养尊处优的皇帝顿时心生怯意,打起了退堂鼓,只想留在安全的南城。但随行大臣们心知肚明:数万宋军精锐都驻守在北城,若皇帝连前线都不敢去,这场所谓的御驾亲征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不仅会寒了将士们的心,更会让虎视眈眈的辽军耻笑。 在寇准晓以利害的反复劝说下,宋真宗才勉强渡河来到北城。当他颤颤巍巍地登上北城城楼时,守城将士们看到天子亲临,顿时群情激昂,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虽然这位胆小的皇帝很快就溜回了南城,但这次作秀式的巡视确实达到了鼓舞士气的效果。 令人意外的是,皇帝的这次亮相竟成了战局转折点。此后宋军捷报频传,各地援军陆续抵达,更在澶州城下击毙了辽军主帅萧挞凛。辽国萧太后见势不妙,急忙遣使求和。早就想息事宁人的宋真宗立即应允,最终达成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白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换取两国停战。 表面看来,这笔交易相当划算。十万两白银仅相当于北宋一个州郡的年收入,而绢帛更只需南方一两个州就能凑齐。据学者研究,宋辽交战期间北宋年军费高达五千万两,而和平时期的119年里,宋朝总共只支付了1952万银绢,还不到一年军费的一半。用这点代价换来百年和平,似乎稳赚不赔。 但历史总是充满讽刺。这份和约签订时,北宋其实占据军事优势。更关键的是,长期的和平让两国武备松弛。120年后,当新兴的金国铁骑南下时,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和富庶的北宋竟相继灭亡,还酿成了靖康之耻的千古悲剧。 反观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只剩半壁江山,却能与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周旋半个世纪。究其原因,正是持续的战争状态让南宋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实力。这就像运动员必须坚持训练才能保持竞技水平,国家也需要常备不懈。 北宋本有机会通过王安石变法重振军威,却因改革失败错失良机。纵观历史,强大如汉唐,都是在经济恢复后通过军事扩张达到鼎盛。而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北宋始终无法摆脱积弱的宿命。当金兵攻破汴梁时,上至皇室下至平民,都尝到了亡国的苦果。 澶渊之盟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固然可贵,但若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再繁华的盛世也可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