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曾用一条妙计,让齐国一兵未出就击垮了强大的楚国。这条计策的精妙之处,至今仍被美国等国家运用在国际贸易战中,屡试不爽。
故事要从公元前686年说起。当时齐襄公去世,两位流亡在外的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开始争夺王位。公子纠的谋士管仲为表忠心,主动请缨刺杀小白。他带人埋伏在莒国边境,一箭射中小白心口。见小白倒地不起,管仲以为大功告成,便回去复命。 然而这竟是小白设下的计谋。原来箭矢被小白的铜制衣带挡住,他佯死骗过管仲,抢先回到齐国即位,成为著名的齐桓公。公子纠慢悠悠回国时,才发现王位已失,只得仓皇逃回鲁国。 齐桓公本欲处死管仲,但在好友鲍叔牙的劝说下,不仅赦免了他,还拜为丞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典故。管仲上任后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但南方的楚国始终不服。 面对强大的楚国,管仲献上一条奇计:他让齐桓公拨出2000万钱,派人到楚国高价收购活鹿。当时楚国鹿价仅值2钱,管仲却开出40钱的高价。楚国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弃农捕鹿,导致农田荒芜。待时机成熟,齐国突然停止购鹿,并联合他国对楚实施粮食禁运。楚国顿时陷入粮荒,百姓暴动,四成人口逃往齐国,国力大损。 2000多年后,美国将这条计策运用得炉火纯青。1970年代,美国高价收购智利铜矿,诱使智利放弃其他产业。待铜价暴跌后,智利经济崩溃,亲美政权趁机上台。1980年代,美国又如法炮制,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重创日本制造业,导致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 这条计策虽妙,但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对手缺乏宏观调控。如今各国已提高警惕,但国际交往仍需谨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历史告诉我们,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楚国、智利和日本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