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的最后挣扎:从元宵节的恐慌到王朝覆灭
1275年的元宵节,本该是南宋临安城最热闹的日子。往年此时,皇城之上皇帝亲临观礼,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花车巡游,百姓欢腾。然而这一年的正月十五,虽然街头的彩灯依旧高挂,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霾——就在几天前,一个惊天噩耗传遍全城:鄂州城(今武汉武昌)被蒙古大军攻陷,守将吕文焕率部投降。 这位资深将领的倒戈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黄州、蕲州、江州、南康......长江沿岸重镇在短短半个月内接连易主。最令人愤慨的是安庆守将范文虎,蒙古军队尚未兵临城下,他就已备好酒肉前往江州迎王师。曾经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此刻如同被撕开的破布,蒙古铁骑的先锋距临安仅剩200公里——这个距离,快马加鞭三日可至。 朝堂之上,一个可怕的共识正在形成:大宋三百年的国运,恐怕要终结在这一代了。 长江防线的崩溃始末 自1235年蒙宋战争爆发以来,南宋虽屡遭挫败,但始终牢牢掌控着长江天险。正如朝臣们常说的:阴山早失尚可忍,长江绝不容胡马。这道防线的核心在于两大战略支点:上游的襄阳与中游的鄂州。其中襄阳城更是被称为天下腰膂,1267年起就陷入蒙古军队的重围。 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持续六年的襄阳保卫战,最终演变成南宋的放血之战。蒙古统帅阿术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周边要道设伏。宋廷先后组织13次救援,投入15万精锐,却次次中伏。最致命的是,蒙古人借此机会在长江流域练就了一支强悍水师。1273年樊城失守,守将范天顺自焚殉国;不久襄阳粮尽,吕文焕含泪开城。此战不仅折损南宋最后的主力,更打破了宋军水战无敌的神话。 最后的豪赌 1275年正月的朝会上,谢太后将象征统帅之权的尚方宝剑交给了一个争议人物——右丞相贾似道。这位因鄂州大捷名满天下的权臣,此刻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注:此处插入历史细节)1259年鄂州之战时,贾似道确实曾秘密向忽必烈求和。但恰逢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忙撤军。贾似道趁机夸大战果,在捷报中宣称斩首万余级,从此平步青云。如今面对真正的国难,这个靠水分战功起家的文人宰相,不得不硬着头皮挂帅出征。 正月十六日,钱塘江口千帆竞发。13万宋军、3000战船组成的最后家底浩荡北上。岸边送行的百姓将仅存的干粮塞给士兵,老妇人为年轻战士系上平安符。而在旗舰车船的豪华舱室内,贾似道却带着数十名歌姬和百余坛美酒——这位统帅甚至专门改装了战舰,将指挥舱变为宴客厅。 丁家洲的悲剧 二月十九日,宋军主力进驻芜湖附近的丁家洲。贾似道的布阵令人费解:7万步军驻扎在无险可守的滩头,水师则用铁索连船封锁江面。当元军放出火攻风声时,宋军水师不得不昼夜移位,疲惫不堪。 (补充战术细节)元军统帅伯颜暗中命人打造数百艘火舫,船上堆满浸油茅草。二月二十一日总攻开始,元军先以回回炮轰击宋军水寨,继而火船顺流而下。更致命的是,当先锋孙虎臣部刚与元军接战,这位统帅竟乘小舟逃遁。目睹主帅逃跑,整个防线瞬间崩溃。贾似道闻讯后狂奔百里,连官印都遗落在路上。 此战葬送了南宋最后的主力。更寒心的是,贾似道仅被贬官流放(后在福建被义士郑虎臣诛杀)。当朝廷如此轻纵败军之帅时,各地守将纷纷自谋生路。1276年正月十八,元军攻破临安,5岁的宋恭帝出降。尽管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拥立二王继续抵抗,但1279年崖山海战的惨烈结局,最终为这个延续319年的王朝画上了句号。 历史启示从襄阳失守到临安沦陷的六年间,南宋并非没有转机。但决策层的侥幸心理、将帅的私心、以及军事改革的滞后,终使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预言成为现实。当贾似道在战舰上醉生梦死时,长江两岸的百姓早已看清:这个曾经创造出灿烂文明的王朝,其气数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