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曾经雄踞亚洲的大清帝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场惨败不仅让清廷颜面扫地,更让中国海防陷入前所未有的空虚状态。
就在这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令国人痛心:朝鲜脱离中国藩属地位;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日本;巨额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新增沙市、重庆等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些苛刻条款犹如一记重拳,将清廷打得晕头转向。
面对海防危机,清廷不得不硬着头皮重整海军。即便背负着天价赔款的压力,清政府仍咬牙从英国订购新舰。1896年,也就是甲午战败的第二年,防护巡洋舰海圻号在英伦三岛开工建造。三年后的1899年,这艘新锐战舰终于驶回中国。
让我们看看这艘寄托着清廷希望的军舰:全长129米,宽14米有余,满载排水量4500吨,最高航速可达24节。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门203毫米速射炮,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武器配置。不过若与昔日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镇远相比,差距依然明显——那两艘铁甲舰排水量超过7000吨,主炮口径达305毫米。
1911年春天,海圻号迎来其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舰队在程璧光统领率领下,远赴英国参加英王加冕典礼。就在此时,遥远的墨西哥爆发排华暴乱。当地暴徒洗劫华人商铺、伤害侨民,气焰十分嚣张。这些暴徒自以为中国远在万里之外,根本无力保护海外侨民。
事实上,华人勤劳致富却遭嫉恨的故事在拉美屡见不鲜。自19世纪起,大量华工远渡重洋来到墨西哥,在铁路、矿山等艰苦行业辛勤劳作。经过几代人打拼,不少华人积累起可观财富。1911年5月,一个叫弗朗西斯的政客公开煽动排华情绪,污蔑华人抢走当地人饭碗。这番煽动性言论引发连锁反应,最终酿成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
面对这一危机,清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经过慎重研判,朝廷决定派正在英国访问的海圻号前往墨西哥示威。这艘巡洋舰随即调转航向,横跨大西洋驶向美洲。在历时数月的航程中,海圻号先后造访美国、加勒比海等地,总航程超过3万海里。期间程璧光还受到美国总统塔夫脱的接见。
令人意外的是,墨西哥政府在这艘中国军舰的威慑下很快服软,不仅公开道歉,还承诺严惩凶手、赔偿损失。这是晚清廷难得的外交胜利,可惜好景不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次年1月,海圻号在海外易帜,改挂民国五色旗。等到5月返航时,大清王朝已成历史,墨西哥的赔偿承诺也随之不了了之。
海圻号的传奇在1937年画上句号。抗战爆发后,为阻挡日军沿长江进犯,民国海军将包括海圻号在内的一批老旧舰艇自沉于江阴要塞,构筑起著名的江阴阻塞线。这艘见证了中国海军兴衰的功勋战舰,最终以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