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的伙伴-2025国际防务展上,一架银灰色的歼-35隐形战斗机模型静静矗立在中国展区中央,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首次在欧洲腹地公开亮相。当聚光灯打在这架1:1比例的精致模型上时,现场观众纷纷驻足拍照,各国军事代表团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个看似平常的军工展览,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回响。26年前的同一个月,1999年5月7日深夜,美军B-2轰炸机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化作一片废墟,三名中国记者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如今,当中国最先进的战机模型出现在同一座城市,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历史从未被遗忘,而实力的天平正在悄然改变。
走进中国展区,参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微缩版的中国航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北方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明星阵容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备受瞩目的歼-35A,还有体型庞大的运-20鲲鹏运输机模型、灵活多用的直-20通用直升机,以及整齐排列的各类防空导弹系统和无人机方阵。有军事观察员打趣道:这哪是来参展,简直是搬来了半个珠海航展。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在欧洲亮相的歼-35模型。这款双发隐形舰载机采用先进的隐身涂层和菱形机头设计,其流线型机身反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虽然只是静态展示,但这款被视为中国航母舰队空中利剑的五代机,其隐身性能、航电系统和作战半径已接近西方同类产品水平。
在地面装备展区,20余件中国制造的精良武器系统同样吸引着专业观众的目光。其中FK-3防空导弹系统的展台前围满了咨询的客商——这款系统正是塞尔维亚在2023年引进的防空盾牌。红箭-12反坦克导弹、多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等装备的展示,不仅展现了中塞军事合作的深度,更像是一支精准的温度计,记录着两国关系的持续升温。
时光倒流至1999年那个刻骨铭心的夜晚。北约对南联盟的持续轰炸进入第46天,一架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2幽灵轰炸机,在贝尔格莱德上空投下了5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三层小楼轰然倒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不幸遇难。美国事后声称是使用了过时地图导致的误炸,但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民心中始终难以接受。
这场悲剧成为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转折点。多位军事专家在后来的访谈中指出,正是这次事件促使中国加快了隐身技术、北斗导航系统和军事情报体系的自主研发步伐。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引进的苏-27战机,而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歼-20、歼-35等世界一流战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年北约空袭中,南联盟军队曾击落一架美军的F-117A夜鹰隐形战机。虽然西方媒体长期猜测中国可能通过研究其残骸获得隐身技术,但事实是,中国军工的突破完全依靠自主创新。正如一位参与歼-35研发的工程师所说:我们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用成吨的演算纸和试验数据堆出了自己的隐身战机。
历史的风雨没有冲淡中塞友谊,反而浇灌出更牢固的合作之花。二十多年来,从基建到军事贸易,从经济往来到政治互信,中塞关系实现了全方位跃升。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多次在公开场合将中国称为铁杆朋友,这绝非客套的外交辞令——从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的高铁、遍布全国的能源项目,再到FK-3防空系统等先进装备,都是两国友谊的生动见证。
在展会现场,塞尔维亚军方代表对歼-35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耐人寻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塞方军官表示:我们需要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这句话背后,折射出中国军工在全球防务市场上日益提升的影响力。过去欧洲国家采购战机时只有美欧选项,如今中国制造正在成为新的选择。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歼-35模型的机翼上,那流畅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从1999年的断壁残垣到2025年的战机翱翔,中国选择用实力而非仇恨回应历史。正如展台背景板上那句醒目的标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共同守护和平。歼-35的翅膀,承载着一个大国的记忆与梦想,正向着合作共赢的未来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