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废除五常否决权?英法罕见表示支持,中方反将一军,让美骑虎难下
创始人
2025-10-10 13:04:29
0

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否决权,从1945年就像一把双刃剑,一头是战后秩序的压舱石,另一头则成了少数大国的“尚方宝剑”。

最近,芬兰总统斯图布在联大上突然发难,直指这项特权“早该动刀”。英法随即罕见点头表示“支持限制”,俄方自然坚决反对。

可谁也没想到,中国没正面硬怼,却在另一个议题上精准反击,直接把美方逼得进退两难。这场否决权风波,表面是程序争论,背后却是全球权力博弈的冰山一角。

一场改革的呼声,背后却藏着算盘

这次提议要动否决权制度的,是刚加入北约没多久的芬兰。斯图布直接在联合国大会上开口,说现在的否决机制太不公平,尤其在一些关键人道问题上,常常因为几个大国不同意,导致联合国什么都干不了。

虽然听上去是为“全球公义”发声,但细看之下,这番话其实是冲着几个特定国家来的。

芬兰变得“积极”不是毫无来由的,过去它是个中立国,习惯躲在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之外。

但加入北约后,它的立场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这次在联合国上站出来,大概率是想借势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也借机对现在的国际秩序发出挑战。

小国发声,大国表态。很快,英法这两个常任理事国就先后表态,说他们支持对否决权“在某些情况下”做出限制。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让人觉得他们站在改革一边,又没说要彻底放弃否决权。说到底,英法虽然平时用这项权力不多,但真要他们放弃,他们也不舍得。

这场看似为联合国“提升效率”的呼声,实际上成了一场权力重排的前奏。中小国家希望改变游戏规则,大国则在权衡如何在做出姿态的同时不伤自身利益。

所谓的改革,表面讲的是制度,其实绕不开的是利益。

表态只是表面文章,背后的盘算各不相同

英法的“支持改革”说到底更像是一种姿态,他们这么多年几乎没用过否决权,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用,而是他们不敢轻易用。因为一旦动用,就容易引发外交风波,伤了盟友的心。

而现在跳出来说“支持改革”,恰恰是想在舆论上占个道义高地,同时掩盖他们也不想放弃权力的真实想法。

换句话说,英法的态度属于“反正我现在用不到,先说我赞成,赢个口碑再说”,但真要废除,他们也肯定会找各种理由挡住。

这种做法不难理解,毕竟否决权是他们在联合国体系中最重要的筹码之一。相较之下,俄罗斯则没有那么多顾虑。它直接说了,这个提议不现实。

站在俄罗斯的立场看,现在的国际环境对它并不友好,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西方国家在多个场合试图在安理会通过对俄不利的决议,而否决权正好成了它最关键的防线。

要是这道防线被拆了,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可能连说“不”的能力都没了。

中国这次的应对方式,则显得更加灵活。没有在否决权问题上正面交火,也没有急着表态支持或反对,而是把重点放到了核安全问题上。

在联合国裁军相关会议上,中国代表点名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核潜艇合作等方面搞“双重标准”。美国表面说维护和平,背地里却在搞核扩散。

这一招不但避开了否决权的锋芒,还把美国拉进了另一个更敏感的议题中。

从整体看,中国的策略是:不跟着你设的议题走,而是自己设一个更大的议题,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美国陷入“进退两难”

在核安全这个议题上,美国的确有些底气不足。先是它在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部署,屡屡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

不少国家公开表示担忧,认为这种部署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而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点出这一点,就等于把美国塑造成了“破坏地区稳定”的角色。

还有就是AUKUS核潜艇合作计划,美国和英国要把核潜艇技术提供给澳大利亚,这在国际上争议不小。

许多国家担心这一举动可能违反核不扩散条约,而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会议上提出质疑,要求美方说明自己的立场和行为是否符合国际规范。

这两件事叠加起来,让美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它想继续在国际上主导规则的制定。

另一方面,它自己的做法却经不起推敲。尤其是在核扩散问题上,它既想限制别国,又想自己继续扩展影响力,这种双重标准被中国一戳即破。

而中国这一手,不但让美国难以在否决权改革问题上占据道义制高点,还让它必须花更多精力去回应“核安全”的质疑。

更关键的是,美国原本希望通过否决权改革话题,推动国际舆论对中俄形成压力,但现在话题被转移,它反倒成了被追问的一方。

这就像是一场本来围绕“谁该让权”的辩论,结果被中国带入了“谁真在搞霸权”的讨论中。

美国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回应方式,既不愿放弃否决权,又不想正面应对核扩散的指责,只能陷入拖延和模糊回应的状态。

国际秩序的缝隙里,谁都不想先松手

这场否决权风波,说到底是一场新旧秩序的试探。英法想做“改革派”的样子,但又不想真失去特权,俄罗斯则干脆一口回绝改革提案,中国则争取战略主动。

美国本想借“改革”之名重新塑造国际话语权,却没想到被中国反将一军,陷入被动。

中国此番应对,展示了一种更为成熟的国际博弈方式。不是简单地说“同意”或“反对”,而是通过设置议题,引导讨论,扩大话语权。

这种方式在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显然比死守一项制度更具主动性。

否决权的问题,只是国际秩序博弈的一个缩影。表面上是制度讨论,实质上是权力分配。

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掌握议题设置权,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主动。

中国这次没有正面迎战,却通过另辟蹊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对美战略的反击,不仅守住了立场,也拓宽了对话空间。

未来,否决权可能会有调整,但它不可能轻易被废除。真正的变化,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谁能在未来的规则制定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这场关于否决权的争议,只是更大一盘棋的前奏。

参考信息:

芬兰总统在联大演讲中呼吁联合国改革——参考消息2025-09-26 14:35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家庭饮茶的环境以及茶具的搭配 饮茶是很多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家庭饮茶环境的选择,对饮茶时的整体感受十分重要。家庭饮茶环境总...
原创 美...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个“老二魔咒”。不管是谁,只要一坐上“世界第...
“笔墨世界”跨文化艺术对话在丹... 新华社奥斯陆11月10日电(记者张玉亮)哥本哈根消息:中丹文化交流项目“笔墨世界”跨文化艺术对话近日...
原创 这... 在非洲的广袤土地上,有一种水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成为了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能够激发味蕾...
原创 被...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外国政要来华访问时,能进入毛主席的小书房被认为是极为荣幸的...
原创 她... 曾宪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传奇女性,她不仅拥有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还因其杰出的贡献和坚定的革...
原创 诸... 谈到诸葛亮,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在茅庐中便推演出天下三分的局势,或是他在与曹魏对抗时的巧妙计谋——草...
原创 1... 在清朝时期,外蒙古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然而,随着沙俄的干预,外蒙古逐渐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