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制裁美国军工巨头,直击美海军心脏
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重磅公告,对多家美国军工企业实施精准制裁。其中,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维度公司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将无法获得中国出口的任何军民两用物资。与此同时,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爱尔康公司和国际海洋工程公司则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面临更严格的进出口和投资限制。
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因为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绝非普通企业——它是美国海军最大的军舰制造商,堪称美国海军舰艇建造心脏。该公司旗下拥有两大顶级造船厂:
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是美国唯一能建造和维修核动力航母的船厂,也是唯一参与所有级别核潜艇制造的船厂;
英格尔斯造船厂则是美军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舰的主要生产基地。
从尼米兹级到福特级航母,从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到伯克级驱逐舰,几乎每一艘美军主力战舰都出自英格尔斯之手。中国的制裁将切断该公司获取关键两用物项的渠道,这些物资包括:
高精度数控机床
特种焊接材料
舰载系统芯片
先进复合材料
虽然这些技术名义上是民用产品,但却是建造军舰的关键要素。断供后,英格尔斯的生产线可能面临停工风险,这一招直接打中了美国海军的七寸。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中国宣布制裁前三天,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刚刚完成电磁弹射测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一尖端技术的国家。一边是中国航母技术突飞猛进,一边是美国航母制造商面临供应链危机,这个时间点的选择绝非偶然。
表面上看,这是对美国近期对台军售的回应。9月初,美国宣布新一轮对台军售计划,包含战机配件和军用雷达系统,英格尔斯等公司参与其中。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美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供应链上的博弈。
如今的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供应链的隐形支柱,在特种材料、精密制造、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看似强大的美国军工复合体,实际上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中国的产能和技术。
制裁的直接影响将体现在福特级航母的建造上:
- 二号舰肯尼迪号(CVN-79)和三号舰企业号(CVN-80)正在建造中
- 四号舰多米斯·米勒号(CVN-81)刚刚开工
这些项目很可能会因供应链问题而延期。
中国此次制裁名单极具针对性:
- 萨罗尼克科技公司擅长无人艇技术
- 国际海洋工程公司专精深海机器人
这些都是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核心支撑。
这场制裁与反制的博弈,折射出两国高端制造业实力的消长。过去中国只能口头抗议,如今却能精准反击——这种转变,或许正是让华盛顿坐立不安的真正原因。中国正在用西方熟悉的规则,打一场漂亮的不对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