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这要从削藩策略的智慧说起。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推恩令。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项高明政策,由大臣主父偃提出。其核心内容是改变诸侯继承制度:从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全部封地,改为所有儿子平分封地。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实则暗藏玄机——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将强大的诸侯国拆分为若干小国,使其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巩固皇权。
但实施这个政策有个重要前提:中央必须拥有绝对军事优势,能够震慑诸侯不敢轻举妄动。西汉的削藩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汉高祖刘邦晚年就忙于铲除异姓诸侯王,只留下弱小的长沙国。到汉文帝时,刘姓诸侯已坐拥庞大封地:齐国70城、吴国50城、楚国40城、赵国40城,实力不容小觑。
面对这个局面,谋士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与后来的推恩令异曲同工。汉文帝深知操之过急会引发叛乱,于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先以手足之情为由,将赵国一分为二;后又借淮南王叛乱之事,将其封地三分;最后趁齐王无嗣,把齐国拆分成七个更小的封国。这种感情牌打法既达到了削藩目的,又避免了激烈冲突。
相比之下,汉景帝的削藩手段就生硬得多,直接削减诸侯封地,结果引发七国之乱。不过得益于文帝的布局,叛军各自为战,最终被各个击破。到汉武帝时,诸侯势力已大不如前,推恩令才得以顺利推行。
明朝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朱元璋吸取历史教训,对藩王制度进行了精心设计:藩王虽拥有护卫军,但受朝廷严格管控。朱元璋临终前更下诏限制藩王权力,规定诸王不得进京,地方官员由朝廷任命。当时燕王朱棣仅有万余护卫,而建文帝掌握数十万中央军,实力对比悬殊。
建文帝身边其实不乏明智之臣。比如大臣高巍就建议效仿推恩令,采取南北对调策略:将北方藩王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南方的分到北方,以此削弱藩王对军队的控制。这个方案既温和又有效,可惜建文帝表面赞同,实际却选择了最激进的削藩方式。
他先是废黜周王,接着软禁齐王、代王,逼死湘王,最终激起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讽刺的是,朱棣最初节节败退,几乎被围困在北平。建文帝本可稳操胜券,却因操之过急的削藩策略,最终痛失江山。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再好的策略,也需要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