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一项历史性决议:驻扎在黎巴嫩南部近半个世纪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将在2026年底前完成全面撤离。这个决定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将深刻影响中东地区的安全格局。
这支成立于1978年的维和部队,最初使命是监督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2006年黎以冲突后,其职责扩展为维护蓝线(联合国划定的临时边界线)地区的稳定。如今突然决定撤离,表面上是任务期限已至,实则暗藏大国博弈——美国自特朗普政府时期就质疑维和行动的性价比,以色列则视其为制约其军事行动的绊脚石。 值得注意的是,安理会设置了16个月的过渡期。但知情人士透露,这段时间维和部队基本只能维持最低限度运作:保护自身安全、进行有限巡逻、提供基础人道援助。这种软着陆安排引发诸多担忧,因为当前的黎巴嫩实在无力接管这个烫手山芋。 这个中东小国正深陷多重危机:政府长期瘫痪无法组阁、货币贬值超过90%、连军队薪资都难以保障。其8万人的国防军要兼顾全国防务,能部署在南部的不足2万,且装备陈旧。相比之下,真主党武装虽遭以色列持续打击,却仍保持着完整的组织架构和基层动员能力——他们不仅控制着大量民生服务机构,在什叶派群体中更拥有稳固支持。 欧洲国家最初强烈反对仓促撤军。法国、意大利等主要出兵国深知,失去维和部队的制衡,黎南部很可能重演2006年的惨烈冲突。但面对美以的强势立场,他们的反对最终无果而终。这折射出联合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持续衰退,此前驻叙利亚戈兰高地的维和部队就已大幅缩编。 最令人忧心的是当地50万平民的处境。这些以老弱妇孺为主的群体,多年来依靠维和部队巡逻获得基本安全。一旦国际力量撤离,他们将直接暴露在以色列空袭与真主党火箭弹的交叉火力中。当地简陋的防空洞设施,根本不足以应对可能的军事升级。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黎以边境可能出现三种局面:羸弱的黎巴嫩政府军勉强维持局面、真主党与以色列爆发全面冲突、或以军借机扩大控制区。无论哪种情况,国际维和力量的缺席都将使风险成倍放大。这场看似平常的维和行动终结,实则是场危险的地缘政治赌博——历史反复证明,中东的权力真空从来不会长久,而填补真空的往往是最具破坏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