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破解的古老符号和文字,它们就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将我们与现在隔开。法国历史学家商博良却用他非凡的智慧,将这些神秘符号变成了打开古埃及文明宝库的钥匙。让我们跟随这位天才学者的脚步,一起揭开罗塞塔石碑背后的秘密,重现那段被时光掩埋的辉煌历史。
1799年夏天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拿破仑军队的皮耶将军正在埃及罗塞塔地区监督圣朱利安要塞的扩建工程。工人们突然挖出了一块泛着黑色光泽的石板,这块石碑高约1.1米,宽近0.7米,厚度接近30厘米,表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三种不同的神秘文字。敏锐的皮耶将军立即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迅速派人将这块珍贵的石碑护送到开罗的埃及研究所。因为发现地点在罗塞塔,这块石碑从此被称为罗塞塔石碑。 当石碑被送到埃及研究所后,拿破仑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进行研究。然而,石碑上并排刻着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书体和古希腊文,都是已经失传已久的文字体系,法国学者们绞尽脑汁也未能取得实质进展。1801年,随着拿破仑军队在埃及战场的失利,法国对埃及的三年统治也宣告结束。 根据英法协议,法国需要将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所有文物移交给英国。但法国人并不甘心,他们偷偷将石碑藏在一艘小船上,企图运回法国。可惜这个计划没能成功,英国海军成功拦截了这艘船,将石碑作为战利品献给了英王乔治三世。最终,这块珍贵的文物被永久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成为该馆最著名的埃及文物之一。 虽然法国失去了石碑实物,但根据协议保留了研究权和拓片。此后数十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前赴后继地尝试破解石碑之谜,却都铩羽而归。直到一位名叫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法国学者出现,才终于打破了这个僵局。 商博良出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哥哥贾克·乔瑟夫就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哥哥的影响下,商博良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精通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等古典语言。后来他又陆续掌握了阿拉伯语、叙利亚语、科普特语等十多种语言,而这些语言都与古埃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822年至1824年间,商博良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罗塞塔石碑的研究中。虽然石碑上的古希腊文说明三种文字内容相同,但当时没人能验证这个说法。商博良注意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词汇,如托勒密等法老名字,以及神庙、埃及等词语。然而,石碑上仍有大量象形文字与希腊文无法对应。在研究陷入困境时,商博良另辟蹊径,开始研究中国古文字,试图寻找两种古老文字之间的联系。经过反复推敲,他惊人地发现:埃及象形文字并非单一的表意符号,而是包含了表音、表意和音节符号的复杂系统。 1824年,商博良终于完成了罗塞塔石碑的完整破译,他不仅建立了埃及文字与希腊字母的对照表,还发表了多篇开创性的论文。他首次提出埃及象形文字兼具表音和表意功能的革命性理论,这一发现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也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那么,这块改变历史的石碑上究竟记载了什么?根据商博良的翻译,内容主要是埃及祭司们对托勒密五世继位合法性的确认。碑文盛赞这位法老减免神庙税收、慷慨捐赠财富,让百姓过上了富足生活。他还派兵保卫边疆,资助神庙修缮,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