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杜尔祜是太祖长子褚英的长孙,也是太祖的长曾孙。他的父亲是皇长孙杜度,因军功在崇德年间被封为安平贝勒。作为皇长曾孙,杜尔祜在叔祖太宗继位后获得了奉恩辅国公的封号,并于崇德七年晋升为奉恩镇国公。但同年,他因犯事被罢黜宗室身份。 顺治元年,正值后金与中原争夺天下之际,杜尔祜以一名普通八旗兵的身份参军,随叔祖定国大将军多铎一同征战。尽管两人是叔祖与侄孙的关系,但多铎比杜尔祜年长一岁。在这次平定过程中,杜尔祜立下了显著的功劳,顺治帝因此恢复了他的宗室身份,并将其封为奉恩辅国公。
顺治七年,杜尔祜再次参与平定广西,这次随叔祖郑亲王征战。因军功,杜尔祜晋升为多罗贝勒,并随后成为了议政大臣,成为王公重臣。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后代世系。 第二代:爱新觉罗敦达(1643-1674) 敦达是杜尔祜的五子,属于胤字辈。顺治十二年三月,杜尔祜去世,敦达在同年八月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了爵位,将多罗贝勒的封号降为固山贝子。 第三代:爱新觉罗普贵(1665-1725) 普贵是杜尔祜的孙子,敦达的次子,属于弘字辈。康熙十四年,普贵承袭父亲的爵位,由固山贝子升为镇国公。然而,雍正元年,因健康原因,普贵退出了爵位。 第三代:爱新觉罗智保(1719-1725) 智保是杜尔祜曾孙,普贵的十一子,属于永字辈。雍正元年,年仅4岁的智保继承了爵位,由镇国公降为辅国公。但不幸的是,智保在雍正三年去世,享年7岁。 第三代:爱新觉罗苏保(1723-1727) 苏保是杜尔祜曾孙,普贵的十三子,同样属于永字辈。雍正三年,苏保继承了十一兄的爵位,仍为奉恩辅国公。然而,他在雍正四年年底去世,年仅4岁。 第三代:爱新觉罗诚保(1712-1754) 诚保是杜尔祜曾孙,普贵的七子,属于永字辈。雍正五年,诚保继承了十三弟的奉恩辅国公爵位。尽管诚保活到乾隆十九年,但他始终没有得到朝廷授予任何官职。 第四代:爱新觉罗庆春(1750-1773) 庆春是杜尔祜的玄孙,诚保的次子,属于绵字辈。乾隆十五年出生在辅国公府。乾隆二十年,年仅6岁的庆春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 第五代:爱新觉罗亨英(1772-1821) 亨英是杜尔祜的五世孙,庆春的长子,属于奕字辈。乾隆三十年,亨英出生时,父亲才23岁。2岁时,父亲去世,亨英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皇十五子永琰亲政,亨英被授予散秩大臣的职务,并且正式署理镶黄旗蒙古副都统、镶黄旗满洲副都统、镶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务。 嘉庆五年,亨英调任正红旗护军统领;嘉庆九年,奉旨前往西陵担任守陵大臣,至嘉庆十二年期满回京。嘉庆十五年,他担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次年,亨英被外派担任荆州将军,并在此职位上一直任职到道光元年。 第六代:爱新觉罗纯福(1798-1820) 纯福是杜尔祜的六世孙,亨英的次子,属于载字辈。纯福于嘉庆三年出生,并在道光十五年时被追封为奉恩辅国公爵位。 第七代:爱新觉罗崇锡(1816-1854) 崇锡是杜尔祜的七世孙,纯福的长子,属于溥字辈。道光元年,崇锡继承了爵位,成为奉恩辅国公。他曾在道光年间担任过西陵守陵大臣和散秩大臣等职务。 第八代:爱新觉罗端秀(1838-1876) 端秀是杜尔祜的八世孙,崇锡的长子,属于毓字辈。端秀于道光十八年出生,在咸丰四年时,17岁的端秀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 第九代:爱新觉罗光裕(1863-1900) 光裕是杜尔祜的九世孙,端秀的长子,属于恒字辈。光裕于同治二年出生,在光绪二年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光绪年间,光裕作为宗室成员先后担任过散秩大臣和东陵守陵大臣等职务。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光裕作为留守大臣殉难,享年38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回銮后,为了表彰光裕的忠诚,恩赐他贝子衔并赐予谥号,将他的牌位放在昭忠祠。 第十代:爱新觉罗广寿(1892-1918) 广寿是杜尔祜的十世孙,光裕的次子,属于启字辈。广寿于光绪十七年出生,在光绪二十八年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 第十一代:爱新觉罗承荫(1918-1922)承荫是杜尔祜的十一世孙,广寿的长子。由于广寿膝下无子,承荫在族弟广泰的儿子中被过继为嗣。承荫刚出生时就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不幸的是,承荫于1922年去世,享年仅5岁。 第十一代:爱新觉罗承藻(1922-1993) 承藻是杜尔祜的十一世孙,也是承荫的养子,生父为广泰。承藻出生于1922年,出生当年就继承了奉恩辅国公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