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礼制中,自周朝周公制定礼法以来,就流传着一种名为三推让的礼仪传统。这种表面谦逊实则虚伪的礼数,要求人们在接受他人馈赠时,即便内心渴望已久,也要故作推辞之态。具体而言,就是明明对某物朝思暮想,人尽皆知,却在对方呈上时,必须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要经过三次推辞,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以示并非自己贪求,而是对方执意相赠。这种虚与委蛇的礼数在明朝初年就引发了一场悲剧——朱文正因为只推让了一次,朱元璋便当真收回封赏,最终导致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心生怨恨,走上了谋反的不归路。
朱文正本是朱元璋长兄朱重四的嫡子。当朱元璋在乱世中揭竿而起时,年轻的朱文正毅然投奔叔父帐下。这位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深得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喜爱,很快就被留在身边重点培养。在渡江战役中,朱文正身先士卒,率部攻占集庆路(今南京),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因其战功卓著,被擢升为枢密院同佥。一次,朱元璋亲切地问他想要什么官职,朱文正却答道:叔父若成就大业,何愁没有富贵?若先封赏亲戚,如何让众人心服?这番深明大义的回答让朱元璋龙颜大悦,对这个侄子更加器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将大都督这一要职授予朱文正,命他统辖各地兵马。当时洪都(今南昌)作为江西重镇,原是陈友谅的地盘,后因其守将倒戈归顺朱元璋。考虑到洪都地处要冲,是抵御陈友谅东进的关键屏障,朱元璋决定派最信任的将领镇守。他选中了朱文正,并派大将赵德胜、谋士郭之章、刘仲服等人辅佐。朱文正到任后立即着手加固城防,整饬军纪,招抚流民,很快将洪都打造成铜墙铁壁般的军事要塞。
不久,陈友谅倾巢出动,率六十万大军东征,将洪都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朱文正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身披铠甲亲临城头督战,将士们在其感召下同仇敌忾,一次次击退汉军的猛烈进攻。这场持续85天的洪都保卫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仅凭两万守军,朱文正成功牵制住陈友谅主力,为朱元璋调兵遣将赢得了宝贵时间。待朱元璋亲率援军赶到,陈友谅被迫退入鄱阳湖。朱文正又果断切断敌军粮道,最终协助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全歼陈友谅主力。可以说,在平定陈友谅的战役中,朱文正居功至伟。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当朱元璋询问朱文正想要什么封赏,这位年轻将领却故作矜持地说:不急,我对封赏没什么兴趣。朱元璋竟信以为真,只给了个微不足道的封赏,仍命他留守江西。朱文正表面推辞的客套话,被朱元璋误解为谦逊美德。若当时朱元璋能再多问一次,或是朱文正能坦陈心迹,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心怀不满的朱文正开始放纵部下掳掠百姓,更暗中勾结张士诚意图谋反。当朱元璋得知侄儿叛变的消息时,勃然大怒,亲自执鞭痛笞朱文正。幸得马皇后苦苦相劝,朱文正才免于一死,被软禁在桐城终老。
这段历史给后人深刻启示:在朱元璋论功行赏时,朱文正若能直言心中所想,即便朱元璋不予应允,至少会给出合理解释,这样朱文正也不至于积怨成恨。虚伪的三推让礼数,不仅无助于真诚沟通,反而成为酿成悲剧的导火索。在重要时刻,坦诚相见远比虚与委蛇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