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所谓的中兴之主数量之多,确实令人称奇。倘若这些君主真如史书所载那般英明神武,即便像接力赛一般轮番执政,也早该将大唐王朝从衰败的泥潭中拉出。然而历史真相往往被层层粉饰,以唐宣宗为例,这位被后世史家誉为小太宗的皇帝,其形象就被涂抹上了过于厚重的脂粉。
所谓中兴之主,通常是指在王朝衰败之际力挽狂澜,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君主。纵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两位这样的中兴之主,如汉宣帝刘询开创孝宣中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明孝宗朱佑樘实现弘治中兴,清穆宗同治年间也有短暂的同治中兴。但令人费解的是,唐朝的中兴之主数量格外惊人,除了广为人知的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外,连唐中宗、唐代宗等也被冠以中兴之主的美名。
这种奇特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唐朝历史的复杂性。唐中宗李显的中兴称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母武则天。当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建立武周政权,使李唐王朝一度中断。唐中宗通过神龙政变夺回政权,恢复李唐国号,因此被奉为中兴之主。而安史之乱期间,唐代宗李豫虽然实际指挥平叛的时间不足一年,却因最终平定叛乱而获得中兴美誉。值得注意的是,其父唐肃宗李亨更有资格获此殊荣,可惜他在叛乱未平之时便已驾崩。
武则天称帝和安史之乱催生了前两位中兴之主,那么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又是如何获得这一称号的呢?这就要从唐代宗时期遗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说起。为铲除这一毒瘤,后续几位君主前赴后继,虽然先后诞生了三位中兴之主,但最终仍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顽疾。
唐宪宗李纯的继位颇具戏剧性。其父唐顺宗因健康问题及永贞革新失败,在位不足十月便禅位。传统史书将这次权力更迭归因于宦官操纵,但细究史料可知,唐朝宦官虽权势熏天,却从未能真正左右皇位传承。唐宪宗继位后,拥立他的宦官俱文珍并未获得特殊优待,足见新君并未受制于宦官集团。
在位十五年间,唐宪宗主要取得三大政绩:其一推行赋税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其二提高宰相地位,广纳贤才;其三发动元和削藩,先后使西川、镇海、淮西等强藩臣服。特别是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一役,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这段被称为元和中兴的时期,确实让大唐重现生机。
然而唐宪宗晚年接连犯错:宠信奸臣皇甫镈导致朝政败坏;纵容宦官势力膨胀;沉迷丹药追求长生。最终这位中兴之主疑似被宦官所害,年仅42岁便猝然离世。他去世后,幽州立即反叛,继位的唐穆宗无力维持局面,使削藩成果付诸东流。
唐武宗李炎作为唐宪宗之孙,在位虽仅五年,却创造了辉煌的会昌中兴。他果断平息牛李党争,重用名相李德裕,严厉打击宦官势力。对外击败回鹘、契丹入侵,对内推行会昌灭佛,通过拆毁寺庙、没收寺产来增加财政收入。可惜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同样沉迷丹药,32岁便英年早逝,使会昌中兴如昙花一现。
唐宣宗李忱的继位更富戏剧性。这位被宦官马元贽认为痴傻可欺的亲王,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才能。他生活简朴,勤于政事,注重吏治,被后世称为小太宗。其大中之治最显著的特点是崇尚文治,他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还特别尊重士大夫,甚至为女儿择婿也非进士不嫁。有次永福公主因发脾气折断筷子,唐宣宗当即取消其婚约,改由妹妹代嫁,足见其对士大夫的敬重。
但细究其实,大中之治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实际政绩乏善可陈。唐宣宗贬逐能臣李德裕,导致朝政混乱;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最终同样因服食丹药而亡,享年49岁。他去世后,积弊病爆发,最终酿成庞勋起义。
纵观这几位中兴之主,他们或削藩镇,或抑宦官,或兴文治,确实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唐朝的危机。但受限于个人能力、时代局限,特别是普遍沉迷丹药的恶习,他们的改革都未能持久。更讽刺的是,这些君主几乎都重蹈覆辙,最终被自己追求长生的欲望所吞噬。唐朝的中兴,终究只是回光返照,难以扭转帝国衰亡的大势。这段历史启示我们:任何改革都不能仅靠个别明君,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