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倒退。正是这两个朝代的统治,使得我们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被彻底拉开。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科技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蜕变上。曾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民族特质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僵化与社会麻木。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民族,慢慢沦陷于人情世故的泥沼之中,整个社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这已不是某个领域的局部落后,而是从制度到思想、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衰退。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造成这种历史倒退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现象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教训。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本质。历史教科书常常用中央集权加强这样的词汇来粉饰太平,实则这是赤裸裸的历史倒退。以财政管理为例,在中国历史上财政亏空实属罕见,即便在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的轻徭薄赋政策时,国库依然充盈。反观明清两朝,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情况下,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亏空,到崇祯年间激增至两千万两,这还是在长期拖欠军饷的情况下。最终,大明王朝就是被这种财政危机活活拖垮的。我不禁要问:一个政权要无能到何种程度,才会导致如此大范围的财政崩溃?
而清朝表面上的财政平衡完全是假象。一方面,其赋税剥削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清廷通过转移矛盾来掩盖财政危机。比如刻意纵容和珅之流大肆敛财,再以反腐之名将其家产充公。虽然这些财富都是从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但愚昧的民众非但不反抗,反而高呼皇上圣明。可以想见,若非采用这些旁门左道,清朝的财政状况会比明朝更加糟糕。更讽刺的是,这种情况还是建立在八旗贵族大规模圈占民田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康乾盛世下,一场灾荒就能导致人相食的惨剧,这难道就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吗?
其次,明清统治者的思想愚昧程度令人发指。纵观中国历史,我从未见过如此自掘坟墓的王朝。以明朝蓟州兵变为例,朝廷竟用欺骗手段将功勋卓著的戚家军诱杀殆尽。这支军队在抗倭战争和朝鲜之役中屡建奇功,却落得如此下场。一边是保家卫国的精锐之师,一边是尸位素餐的皇室贵族,朝廷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样的政权岂有不亡之理?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个政权怎能冷酷至此?这也难怪祖大寿等将领最终选择投靠后金。
再看清朝,至今仍有人为兆惠的车轮放平,一个不留的暴行歌功颂德。试想若被屠杀的是你的亲人,你还能拍手称快吗?总有些盲目崇拜者高谈阔论所谓大义,却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兆惠的行径本质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对内屠杀百姓以炫耀武功,对外在尼布楚条约中出卖国家利益以示大度,这不是崇洋媚外又是什么?无论时人如何评价,历史终将给予公正的审判。
最后要批判的是明清两朝好大喜功的恶劣风气。自明朝起,几乎每位皇帝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更有人将《永乐大典》的编纂美化为文化盛事,实则这是一场文化浩劫。朝廷不仅强征民间藏书据为己有,更通过文字狱禁锢思想。凡是不利于朱明王朝统治的典籍都被列为禁书,导致民众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沦为统治者的精神奴隶。与汉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相比,这无疑是巨大的倒退。百姓虽免于战乱之苦,却要承受统治者剥削带来的饥荒之痛。我们常歌颂大一统,但若大一统带来的是贫困与愚昧,其意义何在?
清朝在这方面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仅用奴才思想毒化民众,更可怕的是百姓竟以做奴才为荣。最可悲的是,清朝灭亡时,最伤心的不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是那些被逼净身入宫的太监——这个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却为王朝的覆灭痛哭流涕。这种精神奴役的深度,实在令人不寒而栗。可以说,清朝将明朝的所有恶政都发扬光大了。
有人说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查考和平的定义——没有战争和暴力行为。明清统治者对外软弱无能,对百姓却极尽暴力之能事。汉唐时期的开疆拓土、威服四夷才是真正的和平——通过实力维护地区稳定。有时以战止战,让天下免受战火荼毒,这才是大智慧。古往今来,真正的和平是像天可汗那样威震四方,令四夷臣服,而非像澶渊之盟那样纳贡求和,让百姓承担和平的代价。后者不是和平,而是民族的灾难,难道历史不正是这样证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