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勇猛或忠义名留青史,如身跨赤兔的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孤身杀敌救阿斗的赵子龙,长坂坡一声暴喝吓退敌军的张飞等等。然而还有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智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津津乐道的故事。谋士是当时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依附在各个势力之下,为其主出谋划策,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最初投奔袁绍,但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于是投奔曹操,成为曹操集团重要谋士。吕布袭取兖州时,正是由于荀彧等人的坚守,兖州才没有完全丢失。陶谦死后,曹操想趁机攻取徐州,荀彧认为兖州是立业之本,又有吕布威胁,一旦攻徐州不下,吕布又乘虚而入,就危险了,因此劝曹操先消灭吕布。之后他又为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构想,最终奠定了曹操的基业。荀彧一直支持曹操对抗袁绍,并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分析袁绍集团的弱点,认为曹操必胜。官渡之战时镇守许昌。在之后,他也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公元212年,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忧郁而死,谥敬侯 荀彧在公元212年去世,关于他的死在《后汉纪》和《三国志》等史书上说他是忧愤而死,而《魏氏春秋》则记时曹操赐食物给荀彧吃,但是器皿里面什么都没有,以此暗示荀彧,荀彧最后喝毒药身亡。虽然荀彧之死史书上记载不一,但是大多人认为荀彧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加九锡。荀彧从公元191年投奔曹操开始,历时20余年都为曹操统一天下鞠躬尽瘁,而且荀彧的兄弟、儿子、侄子都为曹操效力,曹操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当时的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知己了,但是荀彧为何要在曹操走向顶峰的时候反对曹操呢?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曹操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与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如鱼水的君臣关系全然不同。在荀彧看来,他跟曹操是同事关系,他和曹操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同在为大汉做事,曹操在外为大汉征伐,荀彧在许昌为大汉守家。他的“道”是中兴汉室。曹操的想法和他的不同,曹操军功累高,渐渐有不臣之心(司马懿何尝不是如此)。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并任冀州牧,这时候,有巴结曹操的大臣向朝廷建议,恢复古代九州制,如果恢复九州制的话,冀州地盘会大很多,曹操这个冀州牧的权利会进一步变大,曹操当然开心,然而,荀彧却不同意,认为恢复古制应该等到天下大定之后,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然而心里肯定是不爽的。
荀彧多年来积德累行,怀忠念治,积累了很高的威望。于是当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晋为魏公,受赐九锡时,荀彧的反对令曹操很不好办。荀彧此时也很清楚,曹操大势已定,荀彧的反对无异于螳臂当车,然而他不得不反对,大汉上一个公爵是王莽,他明白晋魏公、赐九锡的下一步不是篡位就是禅让了。那样,汉室就亡了!如果是司马懿这样的功利主义者,自然不会做这种明知不可为的“傻事”,但是荀彧不同,他是殉道者,为了“道”,不可为也得为。
曹操基于什么必须杀荀彧?曹操为什么杀荀彧,众所周知,荀彧是被曹操被逼自杀的,关键点应该在于曹操为什么杀荀彧,荀彧是曹操的谋臣,为曹操成就霸业起了重大作用,那为何曹操还要杀荀彧呢。
本来,这样的分歧倒不一定会成为死罪,但是,由于曹操的疑心极大,越老越重,任何和他意见不一致都会引发他高度怀疑。另一方面曹操也可能以为当时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这样,荀彧就很难活下去了。
据《三国志》中裴注引《彧别传》中说,荀彧想借他犒劳军队的机会和曹操面谈,但被曹操“揖而遣之”,拒绝了。荀彧想谈什么?不知道,有可能和加九锡等事有关。曹操拒绝和他谈,说明曹操已经有了置这个头号大功臣于死地的定见了。
虽然荀彧曾被他誉为自己的张良,结为儿女亲家,断言“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曹操也不会手软。能力越强,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像曹操这样的人一旦起疑,处理起来只会更狠。荀彧实际上是死于曹操的多疑和冷血。曹操想杀荀彧吗?应该是不想的吧,曹操把荀彧当做自己的张良,知道荀彧有王佐之才,很想他能为朝廷出力。但是荀彧威望太高,在朝臣中一呼百应,他不死,反对的声音肯定小不了。唯有杀了荀彧,才能往下进行。于是曹操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杀了荀彧,能够让自己不背骂名。
又是曹操惯用的哑谜,一个空盒,士死为“不禄”,荀彧何等聪明,又是何等了解曹操,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眼见大汉江山行将就木,以身殉国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诸葛亮和荀彧,两个傻子一般的天才,他们执拗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在现实的司马懿、曹操面前,显得愚蠢而不识时务,然而正是这种“愚蠢”,让后世永远记住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