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张晋察冀军区将领的合影中,聂帅和一众上将都站到了旁边,将中间C位让给了一个小个子将领。
那你知道这位将领是谁吗,为什么在拍照时能长期占据中间C位呢?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聂帅一手创建的,从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他都是华北的绝对一把手,无论是抗战时贺龙率120师挺进冀中,还是解放战争时徐帅空降华北,都没有动摇他的地位。
按理说,以聂帅在华北的身份和地位,合影时理应站在中间C位。
不仅如此,在聂帅的领导下,晋察冀涌现出了一大批战功赫赫的将领,开国上将有杨成武、王平、吕正操、陈伯钧、朱良才等人,开国中将有孙毅、唐延杰等人。
可在下面几张合影中,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将中间C位让给了一个小个子将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几张合影中的将领都有谁。
在这张合影中,有三位开国上将,分别是杨成武,陈伯钧和王平,站在照片两侧的是两位开国中将,聂鹤亭和孙毅。站在孙毅旁边的是程子华,他虽未参与授衔,但资历和职务足以比肩上将。
相比于第一张合影,这张合影的含金量要更高,照片中的将领最低也是上将级别。其中开国上将有三位,分别是王平,赵尔陆,朱良才,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关向应,抗战时,他与贺老总搭档,是120师的政委,妥妥的元帅级别。
这张大合影拍摄于1940年,包含了聂帅在内的晋察冀众多将领。左起第一位是朱良才,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开国上将,第二位是王平,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兼政委,开国上将,第三位是刘澜涛,时任晋察冀军区党委书记,建国后离开军队,未授衔。
第四位是刘道生,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开国中将。第五位是唐延杰,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开国中将,第六位是赵尔陆,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开国上将。
第八位是杨成武,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开国上将。第九位是吕正操,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
第十位是晋察冀军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聂荣臻元帅。第十一位是聂鹤亭,时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开国中将。
在这张大合影中,光是开国上将就有5位之多,还有军区的一把手聂帅,可这位小个子将领仍稳稳的站在前排C位,无疑是整张照片中最引人注意的。那他到底是谁呢?
此人名叫舒同,1926年入党,1930年参加革命。红军时期历任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爆发后,舒同前往山东,先后担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三野政治部主任等职。
以舒同的资历和职务,如果参加大授衔,获得上将应该不成问题。可在上面几张合影中,并不缺上将,况且还有聂帅在场。那舒同为何能在多张合影中,长期占据C位呢?
其实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舒同之所以能站中间C位,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个子矮小,如果站在后排位置,那大概率会被其他人挡住,因此他只能站在前排。
其次,晋察冀军区成立初期,司令员和政委是聂帅一人兼任,没有设置副司令和副政委,因此作为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在二级军区将领的眼中,属于军区首长,拍照时站旁边多少有些不合适。
个子小,不能站后排,职务高,不能站旁边,因此作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在拍照时就长期被众人推举站到了中间C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