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湖北省会武昌爆发的武昌起义,像骤然被点燃的火炬,照亮了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宣告了晚清统治走向终结的序幕。随后在二十世纪的岁月里,1912年溥仪在众议与袁世凯等人压力之下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清王朝从历史舞台退出。如今这一组珍贵的老照片,真实记录并呈现了百年前辛亥革命时期的多样风貌,带我们一起回望那场轰动国运的伟大变革。
革命的第二天,正在休整的革命军官兵仍在紧张的情绪余波中。起义军的核心领导者们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围绕着谁来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职展开讨论。因为黄兴、宋教仁等人此刻均不在武昌,议事之中有声音建议由黎元洪出任主持大计的首要人选,以保持指挥的稳定与权威。
在汉口,起义军的炮兵由于黎元洪在部队中的威望极高,迅速稳定了军心气势。仅仅在同日的下午,黎元洪便发布了政府布告,这份文告像锚一样把军心和民心牢牢固定住,推动了各省相继摆脱清王朝统治的步伐,并对外传递出革命力量已开始形成跨省协同的信号。
11日,革命军骑兵展开行动,汉口的攻占进展迅速,三镇之地尽数落入起义军掌控。与此同时,清政府也不甘示弱,派遣荫昌统兵向武汉方向推进,意在镇压叛乱并扭转战局。战线的对峙在这座江城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
街道上弥漫的浓烟和炮声,反映出北洋新军的形成背景——袁世凯所推举和培育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而荫昌的指挥在复杂战局中显得力不从心。再者,八旗武装的战斗力也并未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客观情势使清政府不得不在武昌起义爆发四天后,重新启用袁世凯来整合和指挥对战。
18日的战事让汉口城被炮火击毁的景象愈发惨烈,起义军在汉口与清军的围剿战中激烈交锋。前期起义军虽有若干胜利,但清军源源不断的增兵,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的指挥失误,最终导致清军在这场博弈中逐步取得控制权,汉口再度落入清军手中,城内局势陷入新的混乱。
辛亥革命期间,11月8日,徐绍桢、陈其美等原清军将领携部组建联军,目标是攻取南京。徐绍桢指挥下的联军在12月初顺利攻入南京城,随之从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开始进入革命力量的控制之下。月底,孙中山回到中国,宣布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这一政治中心的建立标志着辛亥革命在政权层面的重要突破。
与此同时,正在训练中的革命军炮兵部队逐渐在战局中呈现出南北对立的态势。双方在宏观形势上进行评估与博弈,最终决定以谈判和谈为途径寻求解决之道,避免继续无谓的血腥冲突。辛亥革命时期的珍贵照片里,正是那些为推翻大清而奋斗的人们的影像记录,成为后世珍视的历史见证。
清朝灭亡后的社会风貌也在照片中得到侧写——革命军以新规来剪辫子,为百姓象征性地结束了千年的服饰与礼仪传统。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就此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民国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