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朝的开国之君是太祖赵匡胤,但他的皇位并非由子嗣承继,继承人却是他的弟弟太宗赵光义,因此北宋的皇权自此落在太宗一系的传承之中。靖康之乱之后,宋室南迁,南宋的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在位期间,竟把皇位再度传回了太祖一系。他从民间寻找了一个赵匡胤的后代,将皇位交给了他,这个人就是孝宗皇帝赵慎。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安排与考量?下面我们把缘由梳理清楚。
宋太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赵构并非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皇嗣问题,而是他确实并无可靠的传承人。他在位时唯一的儿子去世,年仅两岁,此后他再无子嗣。民间流传的说法提到,他在扬州留驻期间,金兵突袭扰动,甚至有传言称他在与宮女交往时被惊扰,因而丧失了生育能力。经过多年等待之后,赵构终于认清现实,决定从宗室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来继承皇位。
按照传统制度,理应先从近支亲属中挑选候选人,例如钦宗皇帝的子嗣,或者徽宗皇帝的孙辈等,尽量从太宗一系中寻找接班人。有人说,那时太宗一系几乎被金人扫荡殆尽,确实无人可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除了被掳走的成员外,仍有不少人散居江南,金人也多次试图把钦宗之后的后裔带回北方,因此太宗一系并非断绝继承的希望。
赵构
不过,这样的情况让赵构心里并不甘心。就法统的正当性而言,他自己作为南宋的建立者,若由太宗系的人继承,理论上或会对他的统治提出挑战。若太宗的后代在南方复出,并且被金人放回北方,那么他们对赵构及其父高宗的合法性都会发出质疑,这显然是他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从太宗系挑选皇嗣并非赵构愿意也能够接受的最佳选择,因而他更愿意在宗室中寻找一个能够既稳固政权、又不伤及当前统治根基的对象。
自始至今,太宗一系的继承问题一直使人们心存不安,而“斧声烛影”的年代已将太宗一系在民间的名声与权力印记慢慢推向边缘。民间流传对太宗一系的情感复杂,既有对先辈功业的敬仰,也有对其后代命运的担忧,因此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太祖一系的后裔身上,期待新的传承能更好地安顿天下的心神。
孟太后
据传,赵构的伯母孟太后在政局动荡之际也曾梦见宋太祖,梦境中还赐给她一枚圭。她将此梦告知赵构,引发了一系列政治上的讨论与联想。时任宰相范宗仪对赵构作出恳请,称“太祖当再有天下”。赵构深感此事牵涉天命与民意,便思考如何安排方能既成大业、又不伤及子孙之根本。他说:“太祖以神武开创天下,后人若要承续,须以仁义为基,不可让天下再陷于危难之中。”因此他最终决定,将皇位传承给太祖之后的后代,以求实现安定与延续。
宋孝宗
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之后的后人,既顺应了民意,也从制度与情理上切断了太宗一系再度复起的可能。因为他本人没有儿子,谁来接班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统治就可以接受。若太宗一系再度登上帝位,必然会对他的父辈及他自己产生继续制衡的意味,因此从太宗系寻觅继承人并非赵构所乐见。太祖一系若得以重返帝位,百姓对其功绩与声望的认同也会成为对赵构政绩的影子审判。最终,出任继承者的是赵慎,他对赵构恭敬有加,作为对前朝安排的认同与回馈,庙号也正式定为孝宗,成为南宋王朝在民众心中稳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