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自幼就被父亲视为接班人,教导与栽培都格外亲厚,常随父亲在紫禁城与群臣之间穿梭,谈论耕战与治国之道。他性情仁慈,学问广博,待人以诚,深得朝野栋梁与诸多弟兄的拥护。遗憾的是,他的生命线却异常脆弱,年仅37岁便因久病无药可救而离世,给大明的江山带来不可逆的变数。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过四年,便在他亲信与大臣的目光中被强势的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最后的命运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在宫中被废黜身死,有人则传言他逃离京城,寄居于山水之间,杳无音信。
如果朱标没有过早离世,也许朱棣就不会启动造反的风潮;但即便如此,明朝是否会因朱标的存在而显得更加强大,仍是一个值得推演的假设。朱标若健在,朝中对藩王权力的态度或许会更为克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可能更趋平衡,短期内并不一定会因削藩而引发激烈的政治风暴。也就是说,朱标的在世并不必然让大明在军事上变得不可撼动,但稳定性与治理格局或许会呈现不同的走向。
朱棣之所以会发动叛变,根本原因在于建文帝即位后对藩王权力的削弱。这一举措被边疆与内地的多名藩王视为威胁,朱棣等人担心失去手中久经锻炼、具备军队与封地实权的力量。因此,一旦发现中央有意进一步缩减藩王的权限,原本就深藏于心的野心便可能被点燃,进而促成他走上反叛的道路。若朱标尚在,朱允炆是否会如此决绝地削藩,或因父辈留出的权力平衡而有所克制,都是值得重新权衡的问题。
若朱标没有去世,朱允炆也许不会如此早早地继承王位。回顾朱元璋对藩王的分封,当时朱标也在座的诸多大臣之中得到赞许与支持;他性格宽厚、对弟弟们往往用人不用于削权,若他统摄朝政,朝局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即便有个别藩王心生不满,也不至于在没有强大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轻易翻出覆手的天幕。换言之,朱标在世的存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延缓藩王割据的风险。
因为朱标性格仁慈、以和为贵,即使他成了皇帝,也不太可能像历史中某些时期那样,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他更可能以内政为重,稳固宗法关系、整顿官僚体系、提倡学术与廉政,推动国家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这样一来,明朝在对外扩张上的举动就会减少,国家的财政与社会秩序可能会呈现出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但成就感与军事辉煌的光环则相对黯淡。
在这样的设想里,明朝或许并不会走出对外远征的盛世,而更可能发展成一个如宋代早期般注重经世与富庶的朝代。没有大规模的海外探险和郑和下西洋,自然也就不会有大量白银涌入大都城的现象,更不会形成跨洋贸易与对外政治联盟并举的局面。正因为藩王在封地内掌握实权,若在朱标年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到朱允炆登基时,依然可能出现藩王再次聚众造反的情景,谁也难保不会成为新一轮权力博弈的火种。
一旦站在这个假设的时空里观察,朱标与朱允炆所经历的时代,或许就像西汉的汉文帝与汉景帝那样,处于一个相对克制、强调礼法与内政稳固的阶段,而非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黄金时代。若是如此,明朝的历史轨迹也许会呈现出另一种“中庸之治”的美学:政令清晰、腐败受控、人民安居乐业,却缺乏惊天动地的军事胜绩与海外辉煌的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