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汉末三国乱世中横空出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文学、书法等多方面才华,成为当时少有的文武双全之才。起初,曹操的实力确实强于刘备,但与颇具威势的袁绍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就在曹操麾下,一位智谋不输郭嘉的谋士崭露头角,他辅佐曹操攻克强敌,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把他送上了坎坷的轨道。此人就是许攸。年轻时的许攸才干出众,与袁绍、曹操都交好,常和他们把酒论道,谈笑间对天下大势有着超人之见。许攸一向不肯按部就班,甚至曾与朝廷中的几位大臣合谋,欲废掉汉灵帝,因计划暴露而被迫逃离京城。
后来,许攸来到冀州,投靠袁绍,并凭借出众的谋略在袁绍麾下成为最信任的谋士之一。袁绍虽兵马众多、声势浩大,但在识人用人方面远不及曹操。他对谋士的意见常常不予采纳,导致荀彧、郭嘉等人相继归附曹操,这也注定了袁绍难以成就大业。尽管如此,许攸依然竭力辅助袁绍。在官渡之战初期,他敏锐地看出曹操大本营的防备并非严密,遂提出一个锋利的计策:派出精锐直捣曹营,直取曹操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手。
从客观角度看,许攸的这条建议确实极具杀伤力,若袁绍采纳,曹操的局势极可能被动摇,三国霸业的格局也会因之改写。然而袁绍自以为自己兵力充足、势如破竹,根本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断然拒绝了许攸的提议。更荒唐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许攸的家人因触犯法律被拘入狱,他一怒之下连夜赶往曹营 seeking 时机投靠。曹操对许攸的才干颇为欣赏,视他为座上宾,甚至欣然题曰:“子远来了,大事可成。”此番投奔,许攸还带来了一份直接致胜的计策:如今袁军粮草储存在乌巢城,虽有军士,但防备松懈,只要派出轻兵夜袭乌巢,焚毁粮草,三日之内,袁军必然自乱阵脚。此言一出,曹操立即下令发动突袭,乌巢一战,袁绍大军顿时陷入混乱,曹军如同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
若非许攸的机智和勇气,官渡之战的胜负或许仍是个未知数,许攸对曹操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曹操又夺取了冀州的控制权,许攸因功高盖主,逐渐对曹操的权威态度产生挑战,甚至口不择言地放出狠话:“若不是有我许攸,曹阿瞒今日也难出头。”这一点在正史中有着明确记载:许攸的骄纵自大最终导致他落入曹操的法网,被关进大牢,甚至处死。至于《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则有所不同:书中并非曹操亲自下令杀许攸,而是部将许褚看不惯他,出于一时之怒将他斩杀。其实,许攸之死并非巧合,而是他性格使然的必然结果,即便换作刘备,想来也难以容忍这样一个自负狂妄之人,你怎么看待这段人物命运的安排?
本文所述为原创改写,作者观点仅供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