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里,吕布被塑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几乎没有人能在单挑中把他击败,即便是关羽、张飞这样的顶尖猛将,也难以凭借一场单挑把吕布压制下去。虎牢关之战被广泛视为吕布武力值的经典体现,也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首次联合展现出超强战斗力的一场重要对决。大众多认为,刘备之所以出手,不过是出于对结义兄弟的情义与情感牵绊,似乎对战局没有太大决定性作用,甚至有说法认为他还拖了同袍的后腿。
自董卓把持朝政之后,曹操等人早已在暗中磋商、联手,后来甚至发起檄文,号召群雄讨伐董卓。于是曹操、袁绍等十八路诸侯汇聚多路人马,组成联盟,向董卓发起讨伐。临近虎牢关之时,董卓派出处于华夏王者之峰的吕布出场,才有了刘关张三人死磕吕布的激烈场面。彼时吕布骑着名贵的赤兔马,气势如虹,尚未被貂蝉的风华所干扰,整个人处在巅峰状态。他随手连封方悦、穆顺、武安国、公孙瓒等四位大将,甚至与张飞周旋五十回合,单挑关羽、张飞三十回合仍未分出胜负。
直到刘备出场介入,吕布虽然精神抖擞,但显然不愿再和这群人硬拼,故意用虚晃一招的长枪之势诱敌,随后转身撤退。其实这次刘关张三人围攻吕布本来就已经偏离了“武德”的框架,吕布还能全身而退,更凸显了他的强大。让我们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开始,吕布已击退了前来围攻的四将,张飞与他展开了对峙,打到五十回合的长久较量,随后关羽也加入战局。此中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羽为何要出手相救?
尽管张飞与吕布的交锋已进入五十回合的胶着阶段,形势显然并非张飞一方能完全压制吕布,否则关羽也不至于跨前来并与二人合力对抗吕布。换言之,如果张飞真的处于上风,关羽就不会冒着“不讲武德”的嫌疑去二对一地支援。显然,关羽生性骄傲,除非看见兄弟陷入险境,定然不会轻易出手。正是因为双拳未能短期内将吕布拿下,刘备才最终挺身而出,吕布才真正地选择撤离。
按照演义的描写,刘备上前援助时,关羽、张飞仍处于“战不倒吕布”的状态。这“战不倒”三字的含义极为丰富:要么理解为三人已经处于上风,却短时间内难以将吕布斩落;要么理解为他们还没有彻底克制对手,尚未做到斩杀。考虑到刘备本身的武力并非极致强势,等他上前后,吕布却遭遇反击并被击退,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关羽、张飞其实已经具备了将吕布击败的潜力,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若当时没有刘备的介入,关羽、张飞也有可能击败吕布,但最终还是难以斩杀对方:因为当时三人之力都还未达到后来的巅峰,而吕布则处于几乎无敌的状态,具备出色的逃生能力。吕布的逃跑能力极强,曾在濮阳城外对阵典韦、许褚等六员猛将时也能全身而退,加上他驾驭的赤兔马的高速与灵活,使得关羽、张飞很难将他留住或击杀。
值得一提的是,吕布性格中存在贪生怕死、嗜美之习,得到貂蝉之后更是显示出某种自保倾向的滑坡。然而关羽与张飞则在此后的岁月里不断提升自我,逐渐达到各自的巅峰:关羽以一刀斩颜良、文丑而名震一方,张飞在长坂坡一声长啸竟退曹兵百万。若没有刘备在虎牢关时的介入,君不可知关羽与张飞是否能真正斩杀吕布。总之,虎牢关之战的结果,既体现了吕布的骁勇,也凸显了三兄弟在后来逐步成长为无敌组合的过程。
(资料来源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