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 “继续涨米价”!为何灾民反而赞他 “好官”?
创始人
2025-10-02 14:02:15
0

北宋皇祐年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江南鱼米之乡。数月干旱,田地干裂,禾苗枯死。在灾情最严重的杭州,百姓没粮食收成,只能挖野菜、剥树皮勉强糊口。路上到处是面黄肌瘦的灾民,很多人拖家带口外出逃荒,甚至有人饿死在半路,尸体都没人收。

范仲淹刚调任杭州知府不久,他一生历经风雨,深知民间疾苦。到任后,马上采取传统救灾措施,开仓放粮,设粥棚每天给百姓施粥。一开始,百姓都夸范大人仁德,粥棚前天天排着长队。但时间一长,问题来了,灾民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原来是周边地区的饥民听说杭州有粥喝,都涌了过来,让本就紧张的粮食储备更不够用了。

更糟糕的是,一些粮商趁机囤粮,操纵粮价。原本一斗米只卖 100 文钱,短短几天就被抬高到 120 文,甚至更高。对本就穷得叮当响的灾民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百姓就算变卖家产,也难换一顿饱饭,街头巷尾都是一片哀叹声。

范仲淹没像其他官员那样,简单加大赈济力度,也没强行压粮价。他思来想去,做了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官府不再抑制米价,还公开贴告示,宣布杭州官方米价上调到每斗 180 文。

消息一出,全城都炸了锅。百姓们想不通,这位一直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闻名的范大人,为啥在灾民最难的时候,做出这么 “残酷” 的决定。一些愤怒的灾民甚至当街痛哭,骂范仲淹是 “昏官”“贪官”。朝廷里也很快有人弹劾他,不少官员上书批评范仲淹 “不顾民生”“和奸商勾结”。

但范仲淹面对这些质疑和指责,异常镇定。他曾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他心里清楚,光靠官仓存粮,根本解决不了这场大灾,得想办法让更多粮食流入杭州市场。而吸引粮食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杭州变成一个 “有利可图” 的地方。他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政策,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后的一步险棋。他不是在抬高米价,而是在 “制造价格信号”,吸引外地粮商运粮来杭州。商人都逐利,与其对抗这种天性,不如利用它来救灾。

范仲淹下令抬高米价的告示贴出去后,连那些趁机牟利的粮商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只是范仲淹整体救灾策略的第一步。光吸引粮食流入还不够,得让灾民有机会赚钱,才能真正打破 “没钱买米” 的困境。

于是,一套被后人称为 “荒政三奇策” 的全面救灾方案,在范仲淹的筹划下慢慢展开。众人还在为米价议论纷纷时,范仲淹已经开始第二步举措 —— 以工代赈。他注意到杭州城里好多寺庙年久失修,就亲自去各大寺院,和住持们商量修建的事。范仲淹对僧人们说:“现在灾荒年间,人工便宜,正是大兴土木的好时机,既能修缮庙宇,积累功德,又能给灾民提供生计,一举两得。” 这些寺庙本来就有修缮计划,只是平时工钱太贵,一直没动工,听范仲淹这么说,都纷纷响应。

很快,杭州城里到处都是修建寺庙的工地,成千上万的灾民有了工作。范仲淹还特意规定,这些工程必须 “日结工钱”,让灾民每天都能拿到现钱去买米。这样一来,就算米价上涨,百姓起码有了收入来源。工地上,男人们挥汗如雨地搬运木材、砌砖墙,妇女们帮忙烧水做饭,就连老人和孩子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轻活。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取代了往日饥肠辘辘的哀鸣声,希望的光芒又在人们眼中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范仲淹的第三步举措更让人意想不到,他在西湖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竞赛。他不仅亲自擂鼓助威,还邀请周边地区的富商显贵来观赛。一时间,西湖畔旌旗飘扬,鼓乐喧天,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让人几乎忘了还在经历灾荒。

这场赛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激活了杭州的经济循环。达官显贵的到来带动了消费,周边小贩们纷纷摆摊卖小吃、杂货,客栈酒肆生意兴隆,车夫、船夫、杂役等都找到了活儿干。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向外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杭州不是想象中那般哀鸿遍野,而是充满活力的城市。这个信号吸引了更多商人来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物资流通。

范仲淹的这三项政策看似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救灾体系。不管遇到哪方面压力,他都坚持推行自己的救灾方案。

果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政策,开始显现出惊人效果。杭州城里的粮食渐渐多了起来,百姓生活逐步改善,整个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范仲淹推行 “荒政三策” 几个月后,杭州城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冷清的街道又热闹起来,粮店前排队买粮的人群井然有序,工地上工匠们挥汗如雨,西湖上往来商船络绎不绝。

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到来 —— 各地粮商听说杭州米价高,都纷纷运粮来牟利。一开始只是零星几艘粮船试探着开进杭州码头,随后越来越多的商船接踵而至。这些商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趁着高价卖粮食。市场的力量开始显现,杭州的粮食供应从短缺慢慢变得充裕起来。

就在粮商们满心期待赚大钱时,范仲淹等待的时机终于成熟。他果断下令全面开仓放粮,官仓里的存粮以平价投放市场。这一举措马上引发连锁反应,市场粮食供应暴增,米价应声下跌。那些远道而来的粮商一下子陷入两难,把粮食运回去成本太高,存着又有损耗风险,最后只能忍痛降价销售。米价从最高的 180 文一斗,慢慢回落到 100 文左右,甚至比灾前还低。

这时候,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到了杭州。他们原本是来调查范仲淹 “违规” 行为的,可看到杭州城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都惊得说不出话。事实摆在眼前,范仲淹的 “荒政三策” 大获成功,不仅解决了饥荒危机,还让杭州经济在困境中实现了复苏。

范仲淹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这场大灾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救灾之路。他不顾众人质疑,坚持推行看似荒谬的政策,最终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朝廷的认可。他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经典的救灾佳话,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真正心系百姓、有勇有谋的好官形象。大家对范仲淹这波操作怎么看?是不是也觉得他太厉害了? 评论区聊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名家字画回收选丰宝斋:北京上门... 对于藏家而言,名家字画的变现过程,最看重商家的专业性与可靠性。北京丰宝斋专注北京地区字画收购、名家字...
北京丰宝斋上门收字画:专业鉴真... 藏家手中的名家字画,既是艺术珍品,也是心血所藏,销售时最担心遇到鉴真不专业、报价虚低的商家。北京丰宝...
中国艺术瑰宝:皇权与艺术的对话 御赏菁华:重要私人珍藏中国艺术瑰宝 当宋徽宗在《听琴图》上写下“天下一人”的花押时,中国艺术史悄然开...
原创 章... 公元前209年七月末,陈胜攻下陈城并自称张楚王。随即他调整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精心布置了多条战线,并将...
原创 得... 1960年10月,舒同突然被解除山东省委书记的职务。这个决定让他感到意外和措手不及,但他没有选择隐退...
原创 美... 铁幕降临,美苏对峙 冷战那会儿,美国和苏联俩大国掰腕子,简直就是一场没枪没炮的拉锯战,从1945年二...
从锦江到中江,“两江”当代艺术... 日前,“锦江艺术季”(第四季)第三场活动——“绘塑共生”锦江/中江“两江”当代艺术交流展在许燎源现代...
奢侈品媒体|梵克雅宝L’ÉCO... 奢侈品媒体讯:我们总是沉醉于宝石切割后的璀璨,却鲜少有机会,去凝视其诞生之初那份来自地心深处的、充满...
原创 李... 天宝五年(746年),大唐朝政发生了剧变,这场风波迅速震动了整个社会。刑部尚书韦坚和河西节度使皇甫惟...
原创 突... 日本为啥总敢挑战中国?其实这个问题,搁在历史长河里看,真挺让人捉摸的。 明明中国体量大、底子厚,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