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的社会秩序中,皇帝的婚娶被视作一件极为关键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中仅次于登基的最重要大事。宫廷的规制规定,皇帝的成婚年龄一般落在13到18岁之间,一旦成婚便意味着他要开始亲政。可是对于光绪帝而言,不仅是在他18岁之前未曾成婚,婚期将至之时,紫禁城内部还爆出一桩怪事,令慈禧太后寝食难安。
光绪十四年六月九日,慈禧太后以极不情愿的姿态发布了拟为光绪婚配与亲政而设立的诏令。这一年光绪正好十八岁,对于清朝的皇帝而言,这无疑属于偏晚的一次婚期。尽管太后态度仍显勉强,诏令最终下达,光绪因此欣喜若狂。喜悦之间,他还向慈禧献上一道上谕,称愿随懿旨在明年二月完成归政,恭敬承袭慈训,体察三十年来圣母为天下忧劳的心力,几乎没有一刻可以稍作休息,愿继续抚衷循省,感悚之情由衷而深。
懿旨下达后,紫禁城的筹备工作迅速进入紧张阶段。慈禧把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亲自安排嫁给光绪,成为皇后。太后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其实很直白:她以己之侄女入后,蕴含着深层的用意。此前为同治帝所择的阿鲁特后妃,后来多次与太后意见相左,直到她去世为止。太后嗜恨于那段往事,因此此次为光绪选后的,更多是为了让后成为她的心腹,以便监察皇帝之举动并向她汇报。
太和门乃紫禁城对外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奉天门。顺治二年改名为太和门。此门立于高约三点四米的平台之上,重檐歇山顶,横面九间、纵深四间,建筑面积约一千三百平方米,是紫禁城最雄伟壮丽的门之一。大火焚毁后,尽管太监们急忙扑救,最终仍无力挽回,太和门遂化为灰烬。
太和门的火灾恰发生在光绪大婚的前夕,因而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流言与猜测。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此灾奇也,惊心动魄,究竟为何。”为平息舆论,慈禧太后先是叫停了颐和园重修的功臣之事,随后又对文武百官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以示稳固朝局、安定民心之举。
参考资料:《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