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英雄辈出,曹操的雄才、诸葛亮的智略、吕布的骁勇、郭嘉的奇策并称一时风云。若说能跨越战场、长期保持胜利的人,世人却并不多见。胜负乃兵法常态,一生几度小挫并非不可原谅。然而在江东有一位年轻人,二十一岁便整装上阵,历经无数大小战役,始终未尝败绩。他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将领,陆逊。
陆逊出身江东名门,家族世代以仕为业,积淀着深厚的官场传统。少年时期的他才华横溢、气质沉稳,在江东士林间早已声名远播,被视为难得的青年才俊。
建安八年(20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步入孙权的幕府,成为治理集团中的核心幕僚。他在东曹、西曹之间任令史,掌管文书与机要事务,政务运转如同有条不紊的丝线。随后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任海昌县令,全面负责地方治理与田畴开发,民风安定、税赋有序。
在任职期间,他以政绩卓著和对山贼的平乱功勋赢得孙权的高度信任,迅速提升为右部督,统领账下亲卫部队,并被任命为会稽、鄱阳、丹阳三郡都督,肩负重要的军事与行政职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自负以为天下无敌,轻视东吴的实力,调动主力直指魏国。眼见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名将吕蒙与陆逊各自率兵分路进攻荆州,攻势如破竹。关羽陷入被动,最终退守麦城;突围失败后,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荆州格局顿时震动。
陆逊随后在招降关羽部众方面取得显著战果,成功招降数万之众。孙权因此提拔他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赐封娄侯,并任命他镇抚荆州,进一步巩固东吴在长江中游的控制力。
221年,蜀汉丞相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亲自率军讨伐东吴,欲为关羽复仇。陆逊接任大都督,肩负迎战蜀军的重任。他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指挥部队巧妙躲开蜀军锋芒,坚守关键要地,不与对方正面硬碰硬。两军在夷陵一带长期对峙,蜀军士气逐渐低落,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东吴一方。
二百二十二年八月,陆逊洞察蜀军因高温酷暑而士气受挫,遂果断发动夜袭,命令部队乘夜突入蜀营,借风向放火。蜀军为连营结构,火势一旦蔓延便难以控制,局势瞬间失控。陆逊随即命全军反攻,蜀军溃散成片,伤亡惨重,退走之时连刘备也差点落入吴军之手,气势尽毁。夷陵之战因此成为陆逊留名青史的经典胜战。
二百二十八年,魏将曹休率军十万来攻吴,陆逊率兵迎敌,在石亭地区(今安徽潜山东北)与曹军展开激战,终于大破曹休,震慑魏蜀两路,吴国险局得以暂时稳住。
二百二十九年,孙权为表彰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设立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遂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显赫之势空前。
二百四十四年,顾雍去世后,孙权再度重用陆逊,任命他为丞相,标志着“出将入相”的完善完成,陆逊由武功转入政务核心,成为三国时期公认的治国能臣。
二百四十五年,陆逊辞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此时的他被后世奉为东吴最具德才兼备的统帅之一。
陆逊在三国历史中以知名度极高著称。他兼具智勇,既能安邦定国,又能治国安民。其军事才能,尤以足智多谋、善于从心理与态势角度把握战局著称。在关键时刻,他往往能以一鼓作气的震慑与决断,直接扭转战局。因此,他一生纵横沙场,战事无数,却从未尝过真正的失败,成为后人心中不朽的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