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伊始,周公制礼作乐,以“馂余之礼”祭天地祖先——先敬神,后享人。陕西人将此礼浓缩为一碗面:第一碗泼汤于门外,敬天敬地;第二碗献祖灵;第三碗才入席,寓意“天人合一、长幼有序”。因此,臊子面又名“和气面”“长寿面”,逢婚丧嫁娶、添丁祝寿皆不可缺。
现在,臊子面已成了陕西人每日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周原台地,家家户户的灶火已旺。擀面声、醋香与油泼辣子的滋啦声,交织成三千年未曾中断的晨曲。
陕西臊子面,这道诞生于西周礼乐摇篮的民间至味,正以其“薄筋光、酸辣香”的独特气质,向世界递上一张写满周礼的陕西名片。
渭北冬小麦高筋粉,加盐、加碱,三揉三醒,擀成薄如宣纸的面片,切作韭叶宽,沸水一犁,根根透亮。七分瘦三分肥的带皮猪肉切丁,以岐山醋“燣”炒两小时,得红油翻滚、肉粒酥亮;高汤冲入,稀而能覆面,汪而不浊。岐山醋的醇厚酸香,与秦椒现榨辣油交汇,再辅以姜末、蒜粒、五香粉,层次分明,回甘悠长。黄胡萝卜、黑木耳、绿蒜苗、白豆腐、红蛋皮,五色对应五行,寓五福俱全。菱形蛋皮、线形蒜苗撒于汤面,色若锦绣,入口生香。
臊子面,它不仅是果腹之食,更是周礼的活态注脚、青铜的回响与秦腔的高亢。不只是一碗面,是一部可以喝下去的《诗经》,一口便能尝到三千年前的华夏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