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家乡开始募兵,正式建立了自己的起家班底。这次募兵共得到七百余人,虽然人数不算庞大,但却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这些人之中,就有朱元璋的同乡兼发小徐达。当时的徐达,还只是个朴实无华的农家子弟,出身并不显赫,也没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至吴元年时(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平定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元纪年。此时的徐达,早已从一介布衣成长为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大将之一。他不仅位列左相国、大将军,还被封为信国公,与李善长、常遇春并列。那一年,他先是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张士诚,立下赫赫战功,紧接着又统率二十五万大军挥师北伐,副将仍是常遇春,成为朱元璋手下无可争议的第一统帅。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正在北伐的徐达被任命为右丞相,兼任太子少傅,可谓文武兼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再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徐达的封号与爵位更进一步。他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高达五千石,并赐予世袭文券。朱元璋虽将李善长排在功臣榜首,授予的文官职位更多,但徐达掌控军事,名义上还可参与政务,权势地位实则更高。他的岁禄也是六位国公之中最多的。由此,徐达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军政双全,成为朱元璋之下第一人。从1353年到1370年,他仅用十七年,就实现了从无名小卒到权倾朝野的巨大转变。
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可谓独一无二。自称吴王后,他已很少亲自奔赴前线,因此需要有一位绝对可靠的军队代言人。而徐达正是这个角色,他不仅能统帅大军,还能在朝堂之上与李善长相互制衡。徐达的忠诚与谨慎,使得朱元璋对他格外放心。那为什么在众多投奔者中,朱元璋唯独选中了徐达,并给予如此厚遇呢?
其一,徐达本身军事才能卓越。他在“淮西二十四将”中位列前茅,能忠实贯彻朱元璋的战略。朱元璋自己便是出色的军事天才,他需要的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断将领,而是能严格执行其命令的臂膀。徐达的性格沉稳,行事谨慎,正好符合这一要求。相比之下,常遇春虽勇猛,但性格激烈,远不如徐达让人安心。
其二,徐达没有独立班底。他的一切军权、将领、兵源皆由朱元璋赐予,因此无法形成独立势力。这与邓愈、冯胜等自带人马投奔的将领不同,徐达始终完全依附于朱元璋,毫无背叛的可能。这一点与汉武帝对卫青的提拔极为相似,都是因“出身卑微、全赖皇恩”,因此更加忠心。
其三,徐达深谙进退之道。他懂得如何在权力场中自保,即使功劳显赫,也始终谦逊谨慎。《明史》记载,朱元璋称帝后屡次试探徐达,但徐达每次都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从不越界。与汤和偶尔抱怨、蓝玉跋扈傲慢不同,徐达稳重低调,因而赢得了朱元璋的最大信赖。
正是凭借这三点,徐达才能成为朱元璋治国掌军的得力助手。若他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逝之时,或许命运就未必如此圆满。毕竟,他的女儿们嫁入皇室,其中长女更是燕王朱棣之妻。朱允炆继位后大力削藩、清洗武将,冯胜无罪被赐死便是例证。若徐达尚在人世,作为朱棣的岳父,难免会被怀疑与藩王结党,传说中的“蒸鹅事件”也许并非空穴来风。
徐达死后,获追封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爵位。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誓死守护建文帝朱允炆,宁死不降朱棣,这从侧面也说明徐达并非遭朱元璋赐死,否则徐辉祖断不会如此忠诚于朱元璋的血脉。另一方面,徐达之子徐增寿却倒向朱棣,战前帮助其收集情报,虽被建文帝所杀,但朱棣登基后却厚加封赏,让其子承袭定国公爵位。于是,徐家一门出现了魏国公、定国公两支,成为一门两国公的显赫家族。
自朱棣迁都后,魏国公一脉留守南京,定国公一脉随至北京,再加上徐达之女为明成祖皇后,从此明代历代皇帝几乎皆有徐氏血脉。徐家由此成为明朝最显赫的勋贵家族,堪称朱元璋家族之外的第一门阀。
然而,徐家最终未能善终。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末代定国公徐允祯选择投降。翌年,清军南下,末代魏国公徐允爵也在南京投降。两百余年勋贵荣耀,到此一朝倾覆。《明通鉴》记载,徐允祯后来在顺军的“拷饷”中被杀,而徐允爵的下场无确切记载,仅有野史称其家产被夺,后人沦为庶民。徐家在明亡之际未有人坚守抗敌,令后世感叹,辜负了徐达昔日的英名。
参考文献:《明史》《明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