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有两位皇帝都是以皇太孙身份登基,他们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与明宣宗朱瞻基。这两人都曾面临一位权势与野心兼备的皇叔,但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建文帝朱允炆:孝心动祖父,却因削藩过急而失国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若非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早逝,这皇位绝不会落在他的头上。朱元璋以武功开国,渴望培养一位能以文治国、巩固大明基业的明君。朱允炆在父亲病重期间日夜守候,孝行深深打动朱元璋,使他认定这个孙子若加以教导,必能符合自己的理想。
登基后,朱允炆推行多项利于百姓的改革,但因年少气盛,在处理诸王权力时手段过急,尤其削藩之策触动了燕王朱棣的防备,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爆发。建文帝在皇叔的叛乱中败亡,甚至下落不明,成为明史一桩悬案。
明宣宗朱瞻基:深得祖父喜爱,文武兼修定天下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孙。据传朱棣在他出生那夜梦见朱元璋赐玉圭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玉圭是象征王权的礼器。这一梦虽无实据,却反映了朱棣对孙子的深厚喜爱。他亲自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并倾心培养。
朱棣虽然更倾向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碍于立嫡立长的制度,迟迟犹豫。直到学士解缙一句“好圣孙”点醒朱棣,他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并让朱瞻基随侍身边,亲自教导他治国与治军之道。朱棣还曾令朱瞻基走访村落、察看农具与民生,并亲手撰写《务本训》教诲他体察百姓疾苦。多年熏陶使朱瞻基文武兼备,眼界开阔。
登基后,朱瞻基迅速平定皇叔朱高煦叛乱,宽厚待人,不加诛杀。他信任贤臣,虚心纳谏,减轻徭役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甚至赦免了曾辱骂其父的李时逸。为了提倡农桑,他亲自下地示范农耕。在他与“三杨”等文臣、张辅等武将的合作下,天下清明、经济繁荣,史称“仁宣之治”,成为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的又一盛世。
戴纶案:仁君亦需威权
然而,再贤明的皇帝也难免有失。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准备在昌平狩猎,兵部左侍郎戴纶上书劝谏,认为狩猎劳民伤财。戴纶是朱瞻基的旧师,本是出于忠心,但这次皇帝勃然大怒,将其贬至安南,又以“不满皇帝”之罪逮捕回京,牵连同样任教过皇帝的林长懋。最终戴纶被处死、家产充公,林长懋入狱十年。
为何这位以民为本的仁君会痛下杀手?民国学者李平心认为,朱瞻基此举是为了在保持“善于纳谏”声誉的同时,向群臣宣示帝王威权。戴纶与林长懋只是这场权力示威中的牺牲品。历史上,帝王虽可仁厚,但往往也需通过震慑手段来稳固统治。
结语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英年早逝,立长子朱祁镇为太子后驾崩。纵观其短暂一生,他以民为本、政清刑简,深得史家称赞。相比仓促削藩而失国的建文帝,朱瞻基在祖父教导与个人才智的作用下,成为大明少有的贤君,超额完成了作为君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