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事容量峰值大致在七十万左右,在平定楚国的战争中,动员规模达到约六十万,这基本上接近国家对外用兵的极限。那时征招的对象多为十五岁以上的青年男子,普遍呈现出全民皆兵的社会态势,军队像一支临时动员的民兵与正规军的混合体。
自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直至他驾崩前的这十二年间,社会相对安定,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内乱和分裂战争。此前没有任何朝代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而秦始皇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试验边前进。
这位君主在位时曾犯下一个关键性的误判:他以为太平盛世已经来临,国内不会再发生系统性的战乱。因此,他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巩固统一后的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并把重心转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道路、运河、宫屯、城壁和防务工程,力图以制度安定来替代军事威慑。
不过在对外方面,秦国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军队继续向南北两线汇集。面对北方的匈奴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于上郡,着力加强九原的防务格局,稳固河套区域的边疆安全。
南方还有大量尚未归顺的少数民族部落。楚国灭亡后,秦朝把这些区域纳入郡县管理的框架,试图通过行政统一来削弱地方势力,逐步实现常态化的控制。
当时这些边疆地区合称为百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绍兴一带称作于越,温州一带叫东越,福建被称为闽越,广东一带是南越,而广西和越南地区合称骆越。
在王翦平定楚国的战争中,曾与这些部落发生冲突,但并未让战争全面升级。战事转而向北,王翦的大军继续对燕、齐展开攻灭,扩张了秦国的北方版图。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命屠睢和赵佗指挥十万大军,分五路向沿海地区推进。岭南在推行南征的过程中遭遇强烈的抵抗,屠睢战死,秦军伤亡惨重。
到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任命任嚣为统帅,补充并扩大兵力与后勤,组合成超过五十万的大型远征部队,集中兵力在岭南展开全面攻占行动。
尽管规模庞大,岭南地区的部落仍不断以游击战术对秦军进行骚扰。为巩固占领,秦始皇命令这支五十万部队长期驻扎岭南,南部的军事大本营就设在番禺,成为对岭南地区控制的前沿指挥中心。
除了岭南的南部军和蒙恬率领的北部军之外,秦国还有一支大约二十万的中部军,指挥官是章邯。这支军队主要由退役士兵与民兵预备役组成,也常被后人称作“最后的秦军”。
秦朝覆灭时,驻岭南的五十万大军选择自行独立,未再参与中原战争。上郡的北部军由王翦之孙王离统领,当时蒙恬已被赐死。这支部队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约二十万俘虏落入敌手。
关中地区同样驻有约七万秦军,其中二万为皇家警卫部队,负责宫城与王城的安保;而余下的五万则分散在咸阳周边及其卫城,执行地方防务与守城任务。然而,到了秦末,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作战效能也趋于疲软。
岭南的赵佗部落原本多半并非血统纯正的老秦人,对秦国的忠诚度并不高。赵佗本人就来自河北地区。当听闻秦国灭亡的消息,诸部便迅速关闭对外关口,宣布独立,建立了南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