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刘备成为三足鼎立格局中的重要霸主之一,善于任用贤人。从他创业之初起,就不断吸纳贤才,形成日后对他举足轻重的团队。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等人,是他早期信任的核心将领;而在荆州成就事业的诸葛亮,则是在他三顾茅庐后才请出山的杰出智者。这些人各具特色,共同支撑起刘备的事业版图。只是,纵使他善待人才,历史的风浪也曾让他在一次信义的波动中,错失三位本可并肩作战的贤才。
第一个被他视为重要但最终离他而去的人,是王累。此人并非名声显赫,史籍对他的记载极少,但《三国志》对他有简短的描述:他出身广汉,曾归属于刘璋。刘璋意在迎接刘备入川之时,王累深知其中的隐患,毅然用自己的生命去劝阻。传说他愿意在城门之上倒挂自缢,以示忠诚与警示,生怕刘璋轻易放任外来之势入侵。王累具备不凡的远见和胆识,知道一旦刘备进入川地,必将对刘璋造成难以忽视的威胁。但在风雨如磐的权势博弈中,他与刘备之间始终未能形成君臣关系,令人惋惜的是这份忠诚并未转化为刘备麾下的真正力量。
第二个人是郑度。此人谋略之巧,传闻可与法正相提并论。法正是刘备的核心谋士,深得主公器重,连诸葛亮也对他推崇不已。郑度却站在刘璋一方,在刘备入川之时给出计策,意在借助外援一举击败来犯之人。刘备得知消息后,急忙请教法正的意见,法正对此也只能摇头叹息,表示除非刘璋放弃郑度的计谋,否则当前之策难以奏效。果然,刘璋果断拒绝并将郑度罢官。此举等于错失了一个可能改变战局的能臣,若当年刘备能顺手将郑度纳于麾下,结局也许会有不同。
第三个人是张任。张任同属刘璋阵营,在对抗刘备的战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的勇武甚至有人与关羽相比拟;他还在战场上击杀了刘备非常看重的一名将领。后来,刘备俘虏了张任,但这位将领并不愿意屈从,宁愿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此事体现出乱世中的忠义与归降之间的复杂抉择,也让刘备对人心与势力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