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吕布”,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东汉末年最负盛名的猛将之一,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名号响彻天下。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力更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几乎被塑造成东汉末年武将中无人能敌的第一人。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等故事,早已成为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篇章。
然而,吕布虽然武艺高强,却性格多有缺陷。他优柔寡断,常常因一时利益而背弃旧主,甚至还容易被感情因素左右。正因如此,他几次在关键时刻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倘若他能克服这些弱点,或许真的有机会问鼎中原,但最终,他还是在下邳城被曹操擒获,并惨遭斩首。
吕布兵败身亡后,手下却留下了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张辽、高顺、臧霸。不过,他们的命运并不相同:张辽和臧霸被曹操收降,成为曹魏的重要战将,而高顺却因宁死不屈,最终被曹操处死。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一向以“唯才是举”著称,求贤若渴,就连与他敌对的关羽,他都以礼相待,甚至在关羽离开时,还赠送锦袍和关文。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绝非虚言。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他为何只留下张辽和臧霸,而放弃高顺呢?
张辽的名声不必多说,他后来在合肥大捷中以少胜多,打得东吴胆寒,被誉为“万人敌”。至于臧霸,他在历史上的武力和地位,远比《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要高。早年间,他在陶谦手下任骑都尉,招募兵勇对抗黄巾军,逐渐积累起势力。此后,他与孙观、吴敦等人共同割据开阳一带,成为地方势力。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占据一方,已足以说明臧霸的能耐。后来吕布势败,臧霸顺势归降曹操,被封为琅琊相,从此追随曹操东征西讨,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战中都立下过战功。曹魏建立后,他被封为执金吾,死后还获追封为“威侯”,可谓善终。
与之相比,高顺的命运就显得悲壮得多。他为人清廉,不饮酒,不收受馈赠,以廉直著称;在军中,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统领的“陷阵营”更是天下闻名。这支部队虽只有七百余人,但铠甲精良,训练严格,每逢作战几乎无往不利,被誉为不折不扣的“特种部队”。吕布兵败时,正是依靠高顺的果断出击才挽回了局面,可见其军事才能之强。更难能可贵的是,高顺不仅善战,还常常劝谏吕布,要他谨慎行事,善待忠臣。然而,吕布从不采纳他的建议,甚至在郝萌叛乱后还逐渐疏远他,甚至夺走了他的“陷阵营”交给亲信。即便如此,高顺依旧忠心不改。
吕布被曹操擒获后,高顺与陈宫一同被俘。此时,张辽与臧霸已归降,若再收服高顺,曹操无疑能得到一位无比强悍的将领。然而,高顺面对曹操的劝降始终保持沉默,宁死不屈。最终,曹操只得将其斩杀。这位真正的铁血名将,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望这三员大将的结局,可以说都因跟随吕布而一度身陷困境。张辽与臧霸后期得以善终,高顺却以死捍卫了自己的忠义。有人或许会认为他是“愚忠”,但站在高顺本人的角度,这或许才是最符合他性格的归宿。他的一生,正好诠释了“忠义”二字。
综上所述,吕布虽以武力闻名,但因性格缺陷而未能成大业,他麾下的几位大将,却在乱世中留下了不同的命运轨迹。而在这些人当中,高顺的故事最令人唏嘘,他是那个时代最刚烈、最令人敬佩的将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