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说法在历史话语与民间传说中反复出现,但单从字面去判定刘禅的智力并不公平。现今不少人以“此间乐不思蜀”来评价他,似乎把他的一生简单地定格在一种无能和昏庸的形象上。然而若把历史材料放在桌面上细看,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里,或许隐藏着对于他潜力的肯定与期待——说他年幼时就已显出一些值得欣赏的特质:机警、仁爱、关心下属。这并不意味着刘禅天生愚笨,而是他所处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外部压力巨大、内部派系纷争不断,使得他需要在极端环境中做出权衡与选择。那么从这层意义出发,笔者更愿意把刘禅视作一个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聪明君主,而并非单纯的“智力缺失者”。
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公元223年随父亲刘备去世后继位,时年不过16岁。彼时的蜀汉政权处境极为危险:外有东吴虎视眈眈,内则有由世家大族支撑的权力结构在暗中博弈。蜀地的政治并非单一权力中心运作,而是由几个颇具势力的小集团共同拉扯: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以及荆州集团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博弈时常令政务运转受阻。尽管朝中有诸葛亮、李严等老臣尽心辅政,实际运作中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融洽。诸葛亮推崇的是一种接近西汉体制的治理模式——高度集中权力于丞相,皇帝更多承担祭天、天下征伐等象征性职能;而刘禅则更倾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主”,亲自决断、体现帝王权威。这两种理念的冲突,注定让二人难以建立完全一致的治理路径,因此表面上的和睦难以掩盖深层的分歧。
诸葛亮在处置国政时,时常以先帝的训诫来教导刘禅,仿佛是在提醒他须以祖辈之道作为决策的参照对象。有人会问:若有人在你面前不断提及父辈的功绩,你的感受会如何?从政治的现实来看,诸葛亮的作法无疑是在给刘禅施加伦理与情感的压力,也是在提醒他肩负的家国重任。到了北伐时期,尽管刘禅曾下令召回诸葛亮,理由看似简单是“想他了”,背后则有更深的政治考量——稳定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避免因对外军事行动而削弱自己的权势基础。传闻与流言也在这段时间不断扩散,是否因为谗言而生变,亦或是出于对他人忠诚与威权的权衡,外界无从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刘禅在诸葛亮主政之下并没有公开与其对立的全面冲突,显示出一定的忍耐与政治手腕。诸葛亮死后,刘禅却采取了与之不同的路线:他力排众议,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对普通百姓严格限制对诸葛亮的纪念。与此同时,他却让诸葛亮的儿子得到某些官职提拔,这一举动被后人解读为一种既巩固权力又不惧直言谏者的政治策略。这样的做法,其实折射出他在复杂局势中的机智与算思:在强权与舆论之间寻求一个相对稳妥的生存之道。
进入后期,蜀汉的命运再度陷入危局。邓艾率军逼近成都时,刘禅选择投降,这一决定在历史上引发诸多不同的解读。若按当时的情势来看,江油太守在绵竹关失守前就已先行投降,剑阁一带兵锋逼近,内部人心明显动摇,地方县城的归顺仿佛成为一条不可逆转的趋势线。若再拖延一些时日,极可能出现内部大规模对立,甚至本地士族支持的反对行动,造成更为严重的内乱与混乱。于是,有评论认为若情况再晚一点,蜀国内部将可能自发出现分裂,甚至将刘禅牵扯到不稳定的政治博弈之中,被迫被动走向降亡的命运。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许多人将刘禅视为一个在大势所趋面前仍能保持理性、尽可能维持体制完整的合格君主的形象,即使他的王朝最终难以避免覆灭的结局。
综合来看,刘禅并非单纯的“无能之君”,他是在极端困难局面中做出权衡的政治者。他的统治充满了矛盾与挑战:既有对传统制度的试探,也有对现实权力结构的灵活适应;既有对诸葛亮等贤相的依赖,也有在危局中采取独立决断的勇气。也许历史并不能给出一个完全的答案,但如果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他的治理,会发现他确实具备在乱世中求生存、在权力博弈中尽力维护国家存续的智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