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代名将孙传庭,我也曾在一些影像资料里看到他光辉的一面。看过相关影片后,很多人会在心里发问:明朝不是还有好些名将吗,怎么到了崇祯年间却只剩下寥寥几人?很可能孙传庭就是其中之一。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像他这样站在国家命脉上的大将,往往会被所谓的“猪队友”压垮,结果让大明的根脚一再被动摇,最终走向崩塌。
崇祯九年,危局如潮水般涌来,田间起义、民众起兵的风声遍布各地。此时孙传庭弃笔从戎,主动请缨对皇帝说:“让我去西北一带,帮您把农民军拦截在萌芽阶段!”他带领军队奔赴西北 frontend,直抵剿匪第一线,击溃陕西一带的反动武装,还把反叛首领“闯王”高迎祥捉拿归案,展现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果敢与精确。战绩一度让人看见了守卫江山的希望。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收束。李自成这个同样被称作闯王的年轻领兵者,忽然在关中、河南一线重新崛起,带着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民变气势,击溃了孙传庭等人此前对闯王势力的既有防线。尽管孙传庭与部队在西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局势的继续恶化,李自成的农民军像潮水一般向中原推进,局势越发险峻。更不巧的是,消息传来京城清兵已越过山海关,京城寒风骤起,孙传庭又被召回北京,对抗新兴的外来威胁。
孙传庭回京之时,朝廷内的矛盾并未消散,反而因为一些人对他这类功勋显赫的将领心存猜忌而加剧。崇祯皇帝在位时,对那些长期守护天下安宁的武将常有偏爱与排挤并存的做法,结果导致孙传庭回京后被与他对立的杨嗣昌下令:不许你再带队上战场!这无疑让他陷入极度焦虑与无助之中,连耳朵也因为精神压力而逐渐失聪。更让他寒心的是,自己对大明的忠诚与努力,似乎在“猪队友”面前化为乌有。杨嗣昌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暗示孙传庭的哀求不过是变相威胁,逼着皇帝下令将他囚禁,三年之久的监禁让他痛失战场的机会,也让人们对朝廷的信任再度跌入谷底。
出狱之后,名将们多半已被内斗与政治陷害耗尽,李自成的势力也逐步卷土重来。崇祯皇帝把孙传庭调到开封去继续对付李自成这一老对手,但要想重新组建一支能压制农民军的军队,兵源与物资的补给显然成为最大的难题。新兵训练、粮草运送、军心稳定,种种现实问题像连珠炮般压在他的肩上。尽管他坚持带着十万大军出征,但战线的压力、粮草的短缺以及新兵的迟滞,逐渐让军心崩溃,士气下降,再也无法承受长期消耗。最终在长时间的拉锯战中,孙传庭英勇战死沙场,明朝的亡局也因此更加无可挽回。
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他的残酷安排:一位名将,只在风华之际发光,五年光影便被黑暗吞没。如果当年抗清之战中的官兵能坚持得再久一点点,或许他就能擒获李自成,避免后续的血火与灾难;或许他还能带着胜利回到京城,挽救崇祯皇帝,扭转大明的颓势。可现实如此残酷,他用忠诚守护了国家的边疆,却换来“猪队友”的背叛与政治的算计,最终战死沙场,明朝也随之走向尽头。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孙传庭究竟重要到怎样的地步?也许只是一个时代对理想与忠诚的极端考验,是历史长河里一抹永难抹去的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