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钦州灵山县的一份红头文件因用词直白而引发热议,其中“武则天她妈”的表述被网友们调侃为“命名不够严谨”,甚至有人打趣说,难不成下次会出现“武则天的七舅姥爷”?但若仔细分析,这样的称呼其实并非全然荒唐,而是源于史籍中关于武则天母亲记载过于简略。毕竟,如果文件中写作“荣国夫人祖籍钦州”或者“周忠孝太后祖籍钦州”,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一头雾水,除了研究唐史的学者,鲜少有人能立刻明白这指的是谁。为了让大众产生认知,文件便借助了武则天这个名号,只是表述过于直白,才让人产生了误解,甚至以为带有冒犯意味。
追溯武则天的家世,她的父亲武士彟出身山西,早年是木材商人。隋末李渊太原起兵时,武士彟与兄长武士逸见机投靠,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因而获李渊赏识,得以入仕担任鹰扬府队正。唐朝建立后,武士彟又因功受封“太原元谋勋效功臣”,历任兵部库部郎、工部尚书(未就任)、豫州、利州及荆州都督,跻身开国功臣之列。与之相比,武则天母亲的记载便显得极为模糊,仅知其姓杨,具体名字不详。她在武士彟的原配去世后,年逾四十才嫁入武家,地位虽属继夫人,但仍算正妻之一。杨氏与武士彟育有三女一子,其中次女便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
正因关于杨氏的记载过于稀少,后世对其出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其一,依据《旧唐书·后妃传》,称她出身卑微。唐代社会极为重视门第,凡有显赫家世的后妃母族,多会在史籍中详细记述,例如太穆皇后的母亲为北周公主,长孙皇后的母亲则为隋朝刺史之女。但杨氏却仅被寥寥几字带过,可见并无显赫背景。另一种说法则来自《新唐书·后妃传》,认为杨氏是隋朝宰辅杨达之女,出身于宗室之家,地位尊贵,甚至高于长孙皇后母族。若此说成立,则武则天无疑拥有不凡的家族光环。
这两种说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武则天身份的理解。若杨氏确属寒微,则武则天初入宫时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其低位身份就顺理成章。唐制中,才人仅属五品,在后宫等级中地位极低,远不及众多高阶嫔妃。太宗去世后,她甚至一度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可随着高宗即位,武则天逐步晋升,最终登上皇后与天后的宝座。然而,她母族不明的出身始终是攻击她的把柄,骆宾王就曾公开讥讽她“地实寒微”。
为消弭质疑,武则天在掌权后亲自推动修撰碑铭,称母亲杨氏为隋宗室之女,并强调其出身洛阳教义里,借以证明自身高贵血统。然而,洛阳墓志的考古发现揭露了不同的信息。大唐参军杨某哲的墓志明确记载其祖父即隋纳言杨达,父亲只任地方县令,家族世居洛阳教业里。墓志中丝毫没有提及与女皇的亲缘关系,若真为至亲,岂有不书之理?更重要的是,教义与教业虽一字之差,却并非同处一地,这也为杨氏“宗室之女”的说法增添了疑点。学界因而怀疑,武则天母亲杨氏或许只是杨家的婢女或养女,其身份被刻意拔高,用以粉饰武则天的出身。
由此可见,广西灵山县所提出的“武则天她妈是钦州人”的研究,正是基于杨氏出身寒微的观点而展开的探索。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杨氏是否确实来自钦州,但这种说法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历史的真相往往并非单一,而“武则天她妈”这一看似随意的提法,背后其实牵涉到唐代门第观念、史书记载的缺漏与政治权力下的话语塑造。因此,这场因用词引发的争议,提醒我们更应关注历史深层的真伪探讨,而不是止步于表面上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