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民国初年的天津老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1912-1914年,拍摄者是一个活跃在天津的英国记者,名字叫阿奇博尔德·查普尔(H.A. Chapell)。他曾担任《天津报》有限公司秘书兼总经理,1914年因扁桃体炎在天津去世。
这组照片镜头对准的是两类人,一是看上去过着舒适生活的洋人,一是过着贫穷生活的穷人。二者比较,不知道作者在衬托洋人的富贵还是穷人的困苦艰辛。照片上有不少留着辫子的男人。据史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发布剪发通令前,天津已出现剪辫高潮。1911年底,天津“剪发者不下数千人。至1912年,剪辫成为主流。估计作者之所以把镜头对准留辫子的人,是把他们当做保守的异类看待。那位男人单独像的男人留着过膝的辫子,从他两腿间能看到发梢,再往下看有点惨,他的脚边是许多猫咪的尸体。不知他是虐猫者还是什么原因。他的身后墙上,挂着的应该是捕猫的工具。
图一,挤满人力车夫和行人的地方叫金钢桥,它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横跨海河之上,是天津市内重要的交通桥梁之一。金钢桥始建于1903年。拥挤着过桥人的背后叫大胡同,是天津最早的商业发祥地之一,拥有600余年历史。明代是估衣街,以估衣贸易闻名,清代发展为绸缎、皮毛等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银子窝”。明白了,难怪要过桥的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