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武将要想出人头地,往往要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才有机会攀上更高的官位。一般来说,出征立功就会受到君主的重视,未来的大型战争中继续任用,盼望他成为真正的国之大将。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并未得到这样的待遇,立功之后反而被遗忘,他就是苏定方。
苏定方自幼便习得一身好武艺,胆气惊人,在当地颇有名气。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为求自保之力,他投身于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凭借过人的身手和冷静的判断,在几次激烈交战中屡立战功,因而受到了窦建德麾下名将高雅贤的极大欣赏,甚至被对方收为义子,信任堪称厚重。
但好景不长,窦建德在斗争中败北,苏定方因此与高雅贤一起转投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没想到好运并不长久,刘黑闼与高雅贤在与李世民的权力博弈中连战连败,最终双双战死,苏定方再次失去靠山。按理说,若按照李世民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性格,他若前去投奔大唐,必然能获得重用;但他却心灰意冷,选择隐退乡里,默默度过一段时日。
不过苏定方的名声并未就此消失。李世民登基后,天下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日后的大业,苏定方因此被朝廷重新看见,并被调至有重要作用的岗位。此时李世民派遣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苏定方正逢其时,随李靖一起参与征讨,担任先锋,秘密行军,直扑突厥可汗的牙帐。
他没有辜负君主与将军的期望,仅以寥寥两百名弓弩骑兵,便攻破了突厥可汗的牙帐。尽管可汗最终逃逸,然而形势已然被扭转,李靖的大军对东突厥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战事随后一连串的作用力让东突厥彻底瓦解,唐朝的领土进一步扩大,几乎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苏定方在这场战役中功不可没,名声也随之上涨。
这次胜利之后,苏定方得到了提升,但在随后的战争中却逐渐失去位置,似乎被李世民遗忘,二十余年都未再度被任用,直到唐高宗时期,苏定方才再度被人提及并获重用。于是他继续在边疆与内地的多场战役中立下新的功劳,击突厥、御吐蕃、拓西域、灭百济等 nations 皆有记录,终于成为战功赫赫的名将,名望日益高涨。
然而在后世关于隋唐历史的小说与传闻中,苏定方的形象却常被颠倒成反派人物,令世人对他的威武与功绩再次产生误解与淡忘。这种错位让人忍不住摇头叹息。更有意思的是,韩国却反而记住了他,甚至在大岑岛为他建庙供奉,至今仍有信众前来参拜,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