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任何一位帝王手下,恐怕都难有善终的结局。
一、秦始皇
设想一下,当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雄心勃勃之时,如果韩信是秦国的大将,情况会怎样?假如他像王翦那样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双方对峙时却派人向秦王政提出请求:“楚国反复无常,若不设一位代理楚王镇抚,局势恐难稳定,请允我暂时担任楚王之职。”你觉得秦王政会怎么想?
秦王政心中必然怒火中烧:我指望你韩信灭楚,不是给你封王的机会!寡人是被吓大的?没有你,寡人就不能灭楚?来人,把韩信召回!
韩信敢不敢反叛?恐怕根本不敢。战国末期军队的性质与后世不同,士兵大多是本国百姓,出征为国,退役归民,不可能跟随将领造反。结局只能是被诛三族。
韩信对人情世故的掌握远不及王翦,若他在秦王政手下,必然下场凄惨。尽管秦王政对功臣尚算厚道,但任何威胁皇权的人,他绝不会留情。
二、汉武帝
汉武帝对权力的欲望极强,几近偏执。太子刘据为何卷入巫蛊之祸?多半是汉武帝暗中布局。江充,正是汉武帝亲任的酷吏,目的就是替皇帝办见不得光的勾当。刘据最终倒台,江充拼命咬人,显然不仅仅是私人恩怨,还可能暗合皇帝的意图。
汉武帝宠爱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后,还将其居所命名为“尧母门”,并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这等暗示,足见其心思。最终,刘据被废,刘弗陵成为太子,钩弋夫人也被赐死。汉武帝手段狠辣,可见一斑。
如果韩信在汉武帝手下,哪怕像卫青那样谨慎低调,或像霍去病年轻气盛也未必有事,但一旦年岁渐长、功高震主,结局必然不妙。汉朝自卢绾事件后,彻底废除异姓王,韩信若再提封王,无异于找死。汉武帝在位期间,十三位丞相中,有四人被杀,两人逼死,一人革职。凡是有半分要挟之意者,几乎无人生还。韩信那样骄傲的人,在汉武帝治下,活不长。
三、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以果敢著称,玄武门之变夺权成功,谋略与武勇兼备,亲自冲锋陷阵,这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李靖、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个个都是能臣猛将。即便韩信在场,最多也只能与李靖并列,甚至还略逊一筹。
李靖虽战功显赫,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仅排第八,其上还有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徵等文臣武将。韩信性格骄狂,难以屈居人下,若他要求封王,唐太宗即使宽宏大量,也绝不会纵容。唐代异姓最高爵位不过封公,韩信若不甘,势必酿祸。谋反则必诛三族,若不反,内心又难以平衡。以唐太宗的手腕和能力,韩信多半难逃悲剧。
四、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勇猛有余,智谋稍逊。建国后“杯酒释兵权”,巧妙收回将领兵权,虽手段温和,但实质是彻底剥夺军功臣的权力。韩信若在宋朝,同样逃不过此局。更要命的是,宋代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
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诏令,但未言武将。韩信从少年起就胸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他对权势极度看重。当年不惜威逼刘邦封王,命运早已注定。若被削兵权,他大概率选择谋反,结果必是诛族。若不反,他就不是韩信。
事实上,韩信当年不自立,并非忠于刘邦,而是条件不成熟。他深知手中兵力并非自己培养,而是依附刘邦的平台。可悲的是,他误将平台实力视作己力,终致悲剧。
韩信之死,不在于效力何人,而在于性格使然。封建时代,权力中心永远只有一个。任何敢要挟皇权的人,结局只有一个:死。刘邦尚算宽厚,初时仅贬爵,但韩信仍不甘,最终起意谋反,仍难逃三族之祸。
反观李靖,战功不亚于韩信,却能低调处世,哪怕遭弹劾也叩首谢罪,唐太宗赏罚分明,李靖坦然受之,终得善终。韩信做得到吗?显然不能。无论在哪个朝代,帝王都容不下这样的野心家。韩信的悲剧,注定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