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在北方建立了魏国,自称魏王,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序幕被徐徐拉开。到了曹丕时期,他把父亲尚未完成的事业推到了极点,权力运作更为张扬。曹丕最终逼汉献帝禅让自立,称帝,确立魏朝的第一位皇帝——魏文帝,从此魏国正式进入独立的君主统治阶段。
在古代封建王朝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曹丕虽建立了魏朝,却没料到未来的风云会被他人掌握。追随曹丕的很多人,经过岁月的沉浮,逐渐成为权势巨大的家族后代。司马懿正是其中一个崛起迅速的人物,最终其家族篡夺了曹魏的政权,这个转折恐怕是连曹丕也未曾设想的。
曹丕一生为魏朝立下了不少功劳,也提出了许多治理论与政治理念,但他英年早逝,活不到四十岁就离开人世。若他再多活十年,魏国的基业也许不会如此易手给人。但历史没有假设,现实是残酷的。就魏朝的前几任皇帝而言,前面的三位在位时多被认为尚有一定的稳固与威望。
曹操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曹丕的建国功绩不言而喻,进入曹叡时期魏国尚且称得上安定。可自曹芳之后,魏朝便开始走向衰败,统一的力量逐渐减弱,外部与内部的压力日增。此时,出现了一位极具骨气的皇帝——曹髦,他以宁死不降的姿态成为历史上少见的硬气君主。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魏朝的第四位皇帝。自幼好学,聪慧过人,颇有祖父曹丕的风范与气质。正元元年,司马师废黜了魏帝曹芳,皇位的继承问题迅速成为朝中的核心议题。大臣们最初打算立曹据为帝——即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力图延续家族的统治。
然而曹据最终未能真的成为皇帝。郭太后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决定让高贵乡公曹髦登基,成为大魏的新皇。自曹叡之后,魏国的局势长期波动,朝野之间的权力格局也在持续动摇。此时,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屡立战功,权势逐渐达到独揽朝政的程度,百姓眼中的大魏江山也已出现明显的衰势信号。
没过多久,司马师因病去世,这对曹髦来说本是久违的喜讯,他误以为夺权的机会终于降临。谁知临终前司马师召回了司马昭,回到宫中后由司马昭主持朝政,曹髦的权力因此被削弱得更加明显。原本作为名义皇帝的曹髦,实权已远不及人前的风采。
曹髦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心中愤懑难平,却无力扭转乾坤。为了争回一线生机,他秘密组织人手,在陵云台布置甲士,指望伏击司马昭与司马伷,企图以兵力夺回实权。然而这场夺权行动最终仍旧失败,无法逆转命运。
曹髦死时仅二十岁,后人评价说他若以大张旗鼓的方式讨伐司马昭,恐怕只是以卵击石、以命换来更深的亡国之惧。最终,曹魏江山仍落入司马家手中。虽然曹髦只是傀儡,但他渴望有作为的心,表明他并非甘心成为亡国之君,愿意为国事奋力一搏的决心依然可见。
从这段历史来看,曹髦宁愿以身殉国,也不肯屈从于篡位者的威权。若当年他真的能将司马昭击退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历史可能会记录他为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非一个悲情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