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位一旦对功臣动手就能让人立刻想起的帝王,历史记忆里最具代表性的,大多会想到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开国君主。正如俗语所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许多建立天下的功臣在功成名就之后并不总能享有善终。这两位确实在处置功臣上动手果断、手段残酷,连一点情面都不愿多给,留下的多是人们对他们狠辣作风的印象。
但要说清楚,李世民并非建国之始的皇帝,他的父亲李渊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奠基者,而李世民只是后来成为功臣并最终登基的那类人物。因此,在他眼中,所谓的功臣其实分成两大类:一是为大唐建立与统一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些是国家层面的功臣;二是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协助或直接参与政变的功臣,这一部分则多属于对李世民个人的历史功勋。外界对大唐开国功臣的认识并不完全,甚至有人误以为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就是全部开国功臣,其实他们之间并不能简单等同,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含义。
那么,李世民为何没有对功臣动手清算呢?从开国功臣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没有必要这样做。原因之一在于:开国皇帝的巨大功劳来自于李渊,李世民即位后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稳定天下,处理好各方关系,而不是追究旧日的功臣。其次,尽管李世民的身份已经改变,但他本人的军事才能和统帅权威仍然摆在那里。过去的功臣多是他的亲信武将,他们的兵权和指挥权需要经由皇帝的授命与调度,属于受制于中枢的存在。再者,手里的兵力并非不可控的独立势力,一旦他们对朝廷发出挑战,必然会触动中央权力的核心利益,因此他们很难获得对李世民构成现实威胁的条件。综合这些因素,李世民自然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对功臣群体进行大规模清算,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段相对克制的权力运作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