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这么急着拉中国下水呢?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乌克兰那边越来越吃力。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大约20%的土地,乌克兰的反攻也没啥大进展。2023年夏季的反攻只收复了点小村庄,2024年8月他们突袭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地区,本想牵制俄军,结果俄罗斯反过来加强进攻,到2025年8月还在轰炸乌克兰的电力站和桥梁。
俄罗斯导弹和无人机天天飞,乌克兰防空系统快顶不住了。欧洲援助乌克兰的钱和武器堆得山高,但自己也扛不住。经济上通胀高,能源危机还没完全过去,波兰作为邻国,接收了好几百万难民,还担心战火烧到自家门口。所以西科尔斯基的表态,其实就是欧洲整体心态的写照,他们想找中国帮忙止损。
欧洲这种想法不是头一遭,早就有迹象。2023年,芬兰总统就公开说过结束战争看中国。2024年,欧盟一些报告也暗示中国能发挥关键作用。西科尔斯基在新加坡演讲时,先讲了乌克兰的困境,说战争可能打十年,然后就把球踢给中国,说中国有独特地位,能让俄罗斯听话。欧洲许的这个愿,表面上听起来挺诚恳的,感激和善意嘛,但实际操作起来,欧洲能给中国啥实惠?他们可能想在贸易上松口,或者在其他国际议题上配合,但历史经验告诉大家,西方承诺往往水分大。今天感激,明天在南海或台湾问题上又跟美国站队,这种双标不是新鲜事。
中国这边呢,外交部很快就回应了,说中俄都是独立大国,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一直在推动和平,和各方保持沟通。意思很清楚,中国不会干涉俄罗斯的内部决定,也不会被欧洲的许诺牵鼻子走。乌克兰危机的根子,大家都明白,是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导致俄罗斯出手。如果欧美停掉对乌克兰的军援,战争说不定早就结束了。但现在,乌克兰背后的支持者还想拖下去,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没打够,和谈条件不成熟。
中国其实没闲着,从冲突一开始就积极斡旋。2023年2月,中国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列了12点主张,包括尊重各国主权、停火止战、保护平民、防止核扩散,这些原则得到很多国家认可。后来,中国特使李辉跑了四轮穿梭外交。第一轮是2023年5月,去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俄罗斯,谈停火条件。
第二轮6月,去比利时、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德国。第三轮7月,到巴西、南非、印尼、哈萨克斯坦这些中立国,拉支持。第四轮2024年3月,又去俄罗斯、欧盟总部、法国、德国、波兰、乌克兰,还联合巴西等国提出六点共识,比如不扩大战场、不升级战斗、交换战俘。但2024年8月乌克兰突袭库尔斯克,俄方一气之下说不谈了,氛围又坏了。到2025年,中国还在继续沟通,但还没大突破。
欧洲政客这么表态,说白了,有点想借中国的手压俄罗斯,希望中俄关系出点裂痕,顺便拉中国进对俄制裁的圈子。但中国不吃这套。中俄贸易照常,2024年贸易额破2400亿美元,能源、农产品、科技合作越来越深。中国做这些斡旋,是作为大国该负的责任,促进全球稳定,不是为了换欧洲的什么好处。国际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欧洲急,中国稳,俄罗斯硬,乌克兰撑。
俄乌冲突的进展,到2025年8月27日,还是胶着。俄罗斯8月26日刚轰炸了乌克兰能源设施,乌克兰空军拦截了部分,但损失不小。俄罗斯从8月开始获了点土地,但速度慢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8月24日在独立日讲话,说要推动俄罗斯和平,但现实是双方都没让步。北约秘书长8月22日在基辅见了泽连斯基,讨论援助,但也没新进展。克里姆林宫拒绝欧洲的安全保障提议,说不现实。
中国继续在幕后努力。2025年2月,中国提议普京和特朗普会晤,推动结束战争。5月,中国重申支持对话,还准备参与战后乌克兰重建。6月,中俄公开加强伙伴关系,但也存在互疑。8月,中国支持所有和平举措,但强调当事方得自己谈。
欧洲的焦虑显而易见,他们援助乌克兰已花了上千亿欧元,但内部经济问题多。德国工厂减产,法国通胀高,波兰难民压力大。西科尔斯基的表态,就是想找外援,但中国不买账。中俄关系稳固,贸易深化,欧洲的感激听听就算了,实际利益有限。
欧洲想借力,中国坚持原则,俄罗斯不退,乌克兰求援。停战需要实际行动,不是空许诺。未来如果当事方坐下来,说不定有转机,但现在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