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上,存在三个比较著名的偏安王朝:东晋、南宋和南明。当然这三个王朝对于北方强敌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东晋对于北方强敌坚持“晋贼不两立”的态度,坚决不和北方强敌共存。比如石氏赵国(十六国后赵)的君主石虎在位后期,有感于东晋的底蕴,知道东晋的底蕴不是石氏赵国能比的,也知道北方人心都归向东晋,所以石虎派人到江东向晋廷送礼,表示希望晋廷能承认石氏赵国对北方的统治。不过这个请求被晋廷拒绝:什么胡虏王八,也配来送礼?
南宋对北方强敌的态度是反复的:比如宋高宗选择向金廷认怂,但是宋孝宗却选择北伐。之后宋孝宗眼看宋兵打不过金兵,于是选择妥协。后世又有宋廷打算北伐,但情况和宋孝宗时代差不多。
不过总的来说,南宋多数君主还是渴望能收复中原的。
而南明的态度则尴尬了:从南明一开张,对清廷的态度就是软弱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晋虽然偏安一方,但是北伐却十分积极?
1、权臣的盘算
华夏君主的集权,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一定漫长的演化,最终导致皇权失去制约,到了明清时代,封建专制抵达巅峰。
东晋皇权暗弱这一点在华夏历史上是很出名的。而在华夏历史,往往存在这个现象:那就是皇权一旦暗弱,总会有野心家打算取代原先的皇帝,自己上位。因此东晋历史上野心家不断。
不过在那个年代,权臣想要取代皇帝做新的皇帝,手里得有资本:说白了,就是你凭什么取代原先的君主?你都立下什么功劳了?比如曹丕代汉的理论就是,汉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黄河流域百姓十不存一,而曹操扫平群雄,为天下换来稳定,还得天子带来了体面。所以如今曹丕希望汉献帝能顺天应人禅位。
汉献帝虽然不肯,但一方面朝廷都服从曹丕号令,加上曹丕理由充分,所以汉献帝只好乖乖禅位。
这个逻辑在东晋十分适用。所以,东晋的权臣想要捞资本问鼎地位,就得在军事上找点成就。所以东晋历史上,有过著名的桓大司马北伐、刘裕北伐——事实上,刘裕也确实因为对外战争立下的功劳,攒够了推翻东晋的政治本钱。
2、信心问题
当然,东晋武将积极北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北方的敌人,综合实力并不是太强。
东晋时期,北方的胡人君主在中原的统治,或者存在根基不稳的情况,或者就是割据很小一块土地的小国。因此这方便桓大司马、刘裕这样的将领逐个击破——比如刘裕灭掉的南燕,其实地盘就相当于东晋的一个州,实力并不大。
而南宋面对的局面就尴尬了:一方面皇帝猜忌武将,担心武将做大以后威胁皇帝。同时北方的金廷军力不弱,所以南宋的北伐政策首鼠两端。而南明本身就是军头拥立下的傀儡,军头惧怕清兵,所以当然没条件搞北伐。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作业对象的难度系数,很大程度影响积极性和信心。因为东晋面对的对手,主体来说,实力都不强,所以这给了东晋将领很大的信心。这也是东晋将领热衷北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