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所建立的朝代。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是东晋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为372年1月6日-9月12日)。他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也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亲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司马昱的皇帝生涯非常短暂,仅有8个月,享年52岁便因病去世,成为东晋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一
司马昱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司马睿宠爱,且在当时的学者中也很有声望。著名学者郭璞曾称他为“振兴晋朝的,一定是这个人”。不过,历史上许多天才在年轻时便风头十足,却往往未能善终。比如三国时期的钟会、诸葛恪、曹冲,他们年少时都以才智出众而闻名,但最终都未能迎来光明的结局。与他们不同的是,司马昱成年后,虽不再是年轻的神童,却依然保持清虚寡欲的性格,并精通玄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在永昌元年(322年)二月,晋元帝司马睿下诏封司马昱为琅琊王。咸和三年(328年)十二月,晋成帝司马衍又将其封为会稽王。永和元年(345年),由于晋穆帝司马聃年幼,崇德太后褚蒜子开始临朝摄政,并任命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成为了朝中的重要辅政大臣。永和二年(346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更是直接让司马昱接管朝政。此时,司马昱的权力逐渐扩大,开始掌控东晋政权。
而在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迅速崛起,权势日渐强大。司马昱开始认识到,朝中权臣桓温日益强势,为了平衡桓温的权力,司马昱便提拔了扬州刺史殷浩等人,并通过引入许多会稽士人和玄学同好来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他的这种抗衡手段,实际上阻止了桓温借权谋篡,最终为东晋朝廷带来了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二
兴宁三年(365年),司马昱继承帝位,正式成为皇帝。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马昱被晋元帝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并被赐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但司马昱性格谦和,坚决辞让,不愿接受过高的官职。这一谦逊之举,也使他在朝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然而,随着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两人在涂中会面时,商讨未来的行动,这一时刻标志着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太和六年(372年),桓温在废除司马奕为东海王后,便开始谋划接纳司马昱为新帝。当时,虽然司马昱并没有强烈的登基之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他不得不接受这一个历史的安排。于是,司马昱在朝堂上更换服装,戴上平顶头巾,穿上单衣,面对东方流泪,叩拜接受皇帝印玺,最终即位为帝,改年号为咸安。
但刚登基不久,司马昱便发现桓温并未完全放手,他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排挤异己。桓温以司马晞谋反为由,迫使司马昱下令处置许多宫中大臣,企图铲除对其政权构成威胁的势力。桓温甚至开始要求杀掉司马晞及其家族,但司马昱并未立即答应,反而亲手写诏,表示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局势。最终,桓温依照司马昱的命令,不得不放弃杀害司马晞的计划,而将其家族流放。
三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司马昱一方面继续与桓温抗衡,另一方面也逐步扩大自己的支持力量。王坦之、谢安等人逐渐成为他的亲信,他们的支持让司马昱有了更大的政治底气。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东晋朝廷得以逐步恢复生机,桓温的威胁也得到了遏制。然而,尽管如此,司马昱始终难以摆脱桓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个压力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司马昱因忧愤而生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马昱因病情加重,再度召见桓温入朝辅政。几天之内,司马昱连发四道诏令,要求桓温迅速采取行动,但桓温一直推辞未到。9月12日,司马昱终于在临终前立司马曜为太子,并写下遗诏,要求桓温依周公先例辅政。然而,桓温显然不具备诸葛亮那样的忠诚,未能履行其承诺。
司马昱临终时,大臣王坦之当面撕毁了他的遗诏,声称东晋的天下并非由他一人所掌控,而是由前代的祖先和父辈建立。司马昱虽感到极度失望,但依然表示,东晋的盛衰其实全凭天命,而不是单凭一人的意志。